“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 第34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吴淞中学学子硕果累累

张宁 2019-03-26 16:07

3月24日,第34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下了帷幕。吴淞中学的同学们在这次大赛中丰收佳绩、硕果累累,共有194人次、126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24项,另外获得13项专项奖。以“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吴淞中学,不仅让学生们充分参与研究性学习,更让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第34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有全市16个区约30万师生积极参与,共收到518所学校的参赛选手提交的9239份申报材料,竞赛板块收到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6388项,入围终评550项,8.6%的入围率可见竞争激烈。而吴淞中学的终评入围率达到了23.6%,成果含金量之高可见一斑。

创新大赛,比的就是研究项目新颖且又能符合当下的关注热点。吴淞中学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面对现实”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树立起责任意识和担当。如获得一等奖的“旱生植物修复学校扎染废水的可行性研究”,学生就是敏感地找准了传统文化与环保的结合点。传统技艺“扎染”是吴淞中学的特色课程,但伴随着传统技艺的是每次扎染后需要处理的废水。高二学生王稚喻和周靖轩在教师指导下,巧妙地将扎染废弃水与旱生植物水培结合起来。两位同学从检索文献起步,到进入高校实验室测量样本,最终探索出一条即能保留技艺流程,又能实现环保无污染的传统技艺传承之路。

值得关注的是,在吴淞中学获得一等奖的15个项目中成果中,行为和社会科学类项目就占到了10个,其关注点包括诸如“娘化现象”“校园流浪猫”“带癌生存”“外卖员”等热门熟悉的各类身边现象,展现出学生对社会生活较全面的观察力。

如一等奖项目“带癌生存群体生活状况调查”,学生们前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10名“带癌生存”者的深度访谈,对这一群体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参与课题的陈心悦同学说,做这个项目是从同组同学患癌症的家人哪里得来的灵感,目的就是想给这一群体提供一定的帮助。在老师的帮助下,陈心悦和同学们查阅文献,设计了问卷以及访谈。陈心悦说,很多患过癌症的人不愿意接受访谈,被接二连三地拒绝和短暂的沮丧后,大家没有放弃,在老师的鼓励下最终找到了深度访谈对象。学生们不仅调查总结出了“带癌生存”人群的生存状况特点,还为他们更好地生活下去提出建议,尤其是希望更多社会组织为这一人群提供帮助,也希望大病医保更加完善,体现了一份社会担当。“我们也非常感谢学校一直支持着我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陈心悦说。

对于学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的好成绩,吴淞中学校长张哲人表示,学校秉承道尔顿制“自由·合作·计划”的教育改革精神,构建了“道尔顿课程体系”、实施了“道尔顿课程运作方式”、建立了“道尔顿工坊”“观澜书院”等人文、科技类创新实验室群,让学生享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真正做到了“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次科学研究的经历”。

用创新实验室和研究型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的同时,学校更结合研究性学习特征,有意识将德育活动过程有机融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德育渗透,使德育在“不用说教”“不必强调”的前提下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走出校园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本次大赛学生在行为和社会科学类项目上成果卓著,便是研究性学习打开了吴淞学子的眼界,培育出自身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最好例证。(文/袁征,图/吴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