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综合“育人孵化器”: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

吴家萱 2019-01-11 13:34

2016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通过项目实施厚植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完善科学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扩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群体数量、提高学生科创兴趣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推进的形势。

2018年12月27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总结活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同时,项目新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同济大学物理学实践工作站;上海科技馆、上海动物园和上海植物园(试点初中实践工作站),并举行授牌仪式。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在不断壮大中成为培养学生科创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育人孵化器”。

创建之初,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便进行统筹协调,集社会各方资源,形成“一站四点”为基点,以“创新实践”为核心,在全市各区设点布局,架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25-100”的三级管理体系——上设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2个市级总站;中设由17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1家高校附属三甲医院承担的25个实践工作站;下设由上海市级实验性示范高中52家、区级实验性示范高中24家、16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4家科普场馆、1家科普教育基地、2家重点实验室、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成的100个实践点。这一庞大“科创育人网络”的形成,大大提高了高中生高质量科创教育的覆盖面,三年共招收高中学生7860名,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其中自荐生的报名人数增长尤为明显。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高中学生走近科学、规范学术、实现创想、发展兴趣的平台。经过实践学习和成长,已有一批优秀学员明确专业方向、取得科创成果。

项目充分挖掘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师资源,组建师德品行高、专业底蕴深、教学能力强、教育视野宽的辅导教师团队,三年累计有13名院士,近300名正、副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带教学生课题研究。例如,闻玉梅、杨雄里、薛永祺、匡定波、褚君浩等成就卓越的院士、知名专家的演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创新精神,更多的是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恪守,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润泽了学生的心田,点燃了青少年不畏艰难的求索热情,涵咏心系天下的人文情怀。

工作站以“普及”和“提高”为导向,针对学生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特点,将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有效衔接,量身设计定制课程。课程由基础课程和研究课程两部分构成,每家工作站提供不少于10个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项目实施三年来共开设生物学、医学、化学、计算机等10大类课程,做到学员“人人有一个小课题”,近八千名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三十余万课时,课题研究近八千项。

评价创新是实践工作站的关注重点。不同于学校的学科教学以知识点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实践工作站项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实施科学记录,创新多维评价体系,革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驱动,以鼓励学生学习创新为核心,工作站基于高校教师课堂实践的优秀经验萃取,采用教学科研与课题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科技实验相结合,带领学生们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高科技企业、博物馆等开展课题研究。项目注重科学实践,着眼于教与学关系的转变,让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过程,在实践学习中逐步培养思维品质、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创新习惯和创新精神。项目采用成长记录与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依托项目信息化平台,完整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经历,留存学生项目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对学生设立合格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2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创新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情况。

三年多来,工作站的实践学习成为学生们发展兴趣、实现理想的平台。来自上海市崇明中学的倪雨清同学是2016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实践工作站的学生,在工作站的学习时光中深深感受到“健康所至,性命所托”,立志从医的她录取为复旦大学附属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的医学生;来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黄凯同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罗言同学201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实践工作站学习,进入工作站后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以及论文的撰写,黄凯同学获得“明日科技之星”称号,罗言同学获得“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被评为2017年度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优秀学生并在上海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进行展示。

据介绍,未来工作站项目将继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更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通过精妙课程、严谨组织和过程评价,同时进一步为青少年创造创新和展示空间,搭建综合素养教育平台,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培养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