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吴家萱 2019-07-11 13:32

 青足赛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7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火热开打。连续第五年的校园足球邀请赛,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世界先进的校园足球在这里交流经验,学习各国不同的足球理念,借鉴各自的培养模式。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小记者作品《火速支援》:7月9日下午在闵行华师大中学操场上,雅礼队对战博若莱队,两位球员正在球门前激烈争夺,后方两队球员们见势火速赶来支援。(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 张轶恺)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小记者作品《守护》:队友时刻准备紧密合作(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 尚书行)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小记者作品《望球兴叹》:2019年7月9日在上海市曹杨二中上海上港对对战学军中学队的时候,学军中学队守门员扑球失败。(上海市培佳双语学校 范良捷)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小记者作品《险胜》:2019年7月8日,2019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中国校园高中国家队迎战墨尔本城市队,中国球员成功绕开对方防守(上海市徐汇中学 丁歆悦)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小记者作品《学习太极》:杨浦赛区太极推手文化体验活动(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 夏敏茜)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五年的国际校园足球邀请赛,也培育了校园足球丰沃的土地,让本土的青少年足球茁壮成长。2014年,由教育部主导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在全国全面启动以来,在推进足球普及、扩大足球人口、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推进校园足球的排头兵,上海提出了“育人为先、尊重规律、知行合一”的先进理念,探索出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雨中影像》:7月9日青足赛小组赛第二轮场边小记者(普陀区教育局 魏煜华)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抬行李的小黄人》:7月8日志愿者帮助外地球员搬运行李(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孙捷)

 因“校”制宜完善配套设施 

        目前,上海市每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均建有1块以上足球场地,并配备较为完善的训练竞赛器材。但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条件,需要因“校”制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科学合理的最优方案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配套设施环境。

        场地狭小如徐汇区向阳小学,占地不足6亩,操场面积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学生却有1800多人。针对小场地的特性,学校首创设计了3人制小足球活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11人制、7人制和5人制,大大降低了对场地的依赖性,而且规则简单,易于普及,为更多面临类似困境的学校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

        精心布局如上海市大同中学,作为一所位于内环线内的学校,打造了独一无二的11人制标准足球场,且是珍贵的自然草坪,每年进行两次定期维护,以优良的条件助力学生足球兴趣发展。

        创新设计如杨浦区五角场小学,除了两片标准7人制足球场以外,还创设了“足球+”未来教室,融合了3D打印、足球学习APP、足球机器人、动作捕捉监测等新兴科技,颠覆了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纯真的集体笑》:7月9日文化交流 绘年画(普陀区教育局 魏煜华)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入乡随俗》:比利时队运动员在学习垃圾分类(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翁心)

 建设专业化足球师资队伍 

        上海市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配齐补足校园足球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一般以学校现有的经过市统一培训、具备足球相关资质证书的体育教师为基础,辅之以学校外聘的专业教练,并吸收市区少体校、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等单位的专职教练,形成更优质的队伍结构,共同参与校园足球人才的培养。

        足球特色校也非常注重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的校园足球教师培训计划,开发相关培训资源,组织开展足球教师教学竞赛、经验交流和教研活动,旨在建设专业化、创新型的足球教育体系。

        此外,上海市教委还选派了400余名优秀教师参加国家专项培训、“学转英超”教练员培训、教育部“赴英赴法”留学项目等;加强与足球发达国家交流合作,选拔优秀球员出国交流训练,开拓视野,感受文化;推进“外教入校”,聘请知名高水平外籍教练员进校带训,担任精英训练营队伍技术总监或主教练等;依托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平台,组织开展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高峰论坛等大型交流研讨活动。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健全课余训练竞赛体系 

        2012年,上海率先成立全国首个省市级校园足球联盟;2014年,成立市级大学生足球联盟;2015年,成立市区两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全市16个区分别组建U9、U11、U12、13、U15、高中组6个年龄段的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建设队伍138支,参赛营员达3600余人;2017年,上海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杨浦区成立全国首个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同时,相继成立市校园足球发展中心、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4个市级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基地、市级学校体育精英训练基地以及市级学生足球训练基地等,复旦大学等7所高校获批新增足球高水平运动队,本市办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数已达到11所,优秀校园足球人才的发展通道得到进一步畅通。

        目前,全市已有322所中小学校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崇明、杨浦、普陀、闵行4个区先后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闵行区、徐汇区新建全国“满天星”校园足球训练营。

        在健全精英训练营之外,上海还在持续深化建设“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广泛开展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并不断完善联赛制度,并督促特色校建立健全足球训练管理制度。目前,上海每年举办市级竞赛超过2000场次。其中,自2015起连续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已成为校园足球的一项品牌性赛事。2017年,两支中国校园足球代表队同时进入邀请赛前四强,为国家和本市赢得了荣誉。另外,本市派出的校园足球代表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活动上均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上海市所有足球特色校都组建了校足球队,每周定期组织训练,定期开展班级足球比赛,不少学校还形成了“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年年有联赛”,使足球教学、足球活动、足球比赛成为常规活动,在各个学校蓬勃开展。

        各个学校在训练方面也有各自的特色经验,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注重建设有序且有趣的训练机制,在保证学校足球队有定量训练次数和时间的同时,采用反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更投入地进行足球学习;上海市大同中学修订了《上海市大同中学足球队管理制度》,对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比赛纪律、行为规范、文化学习等方面进行约束,还建设了科学的学业管理系统,为参与专业足球训练的学生开展学业指导和学业监督管理,让学生踢球、学业两不误。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踢球育人并重,青少年校园足球的上海实践

 足球文化重在育人 

        自2012年起,上海开始系统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和大学个性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初步构建,基本实现了“校园足球特色校每周1节足球课,其它学校每周1次足球活动”的目标。学生参加校园足球等赛事情况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近年来,上海校园足球人口逐年增加,注册学生运动员人数已由4500名左右增加至30000余名。

        校园足球文化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足球活动,营造优秀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家长参与体育运动,逐步扩大校园足球影响面和覆盖面。“阳光校园”微信平台、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网站等也及时推送校园足球赛事活动最新动态信息;同时通过赛事转播、专题节目及每日新闻等形式来传播校园足球育人正能量。学生记者团成为各大足球赛事的主力军,这为青少年学生近距离感受足球文化创造条件。

        此外,上海市的足球特色校在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资源的基础上,探索了极为丰富的足球活动形式,为学生接触、了解、尝试、练习足球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如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设计开发了原创的“足球棋”,可以在室内进行,让学生、老师、家长都能共同参与,不仅学会踢足球,而且学会看足球、懂足球,提高全员足球素养;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将足球与英语学科相结合,通过教室装扮、世界杯知识闯关、世界杯歌曲班班唱、主题演讲、小报设计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足球魅力;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提倡情境教学,将学校特有的“蓬莱小镇”元素融入到足球联赛之中,打造“蓬莱小镇足球超级联赛”,每年历时9个月,比赛达140场,让每个孩子都能至少踢10场比赛。

(图文/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