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学生观影体验,实现影片教育价值——“专题活动”助推电影育人

朱慧 2019-03-15 11:34

        随着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了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2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中小学影视教育成为热议的话题。优秀影片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显著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价值。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

        《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得到基本普及。在上海的中小学校园中,对影视教育的探索从未间断。其中,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负责推进的“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即将进入第四个年头。

“春华秋实‘影’领秀——中小学影视艺术展评”活动中展演学校现场演绎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春华秋实:一场精彩纷呈的大型专题活动

上海高中学生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视频工作坊中学习电影拍摄。

        于2018年底举行的“春华秋实‘影’领秀——中小学影视艺术展评”活动是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一次配套观影的大型专题活动。本次活动在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指导下,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静安区教育局、新闻晨报教育发展中心、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承办。来自全市200多所中小学的师生,用吟、诵、唱、舞、演等各种形式的节目,表达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和理解。

        本次展评活动共四类项目:“我学银屏声”——配合口型、语气、神态、肢体动作等,给电影片段配音,用声音赋予影片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还允许节目对台词、影视片段等进行二度创作;“我演剧中人”——通过表演重现影片片段,从声、台、形、表四个方面展现影视片段内容;“我唱影中曲”——运用音乐类综合表演演绎影视片中歌曲,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统一体;“我拍微电影”——师生整体策划和系统制作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电影短片。参加展演活动的学生首先对相关影片进行了观赏,并在经历了理解电影内容,进行创造性学习,结合学习体会重新演绎电影的过程后,对影片的内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活动还邀请了影视艺术和影视教育方面的专家作为评委。评委们从各自不同的艺术和教学领域对节目进行点评打分,充分体现了文教结合的特色。现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一级导演朱枫对节目进行了点评。他表示,此次参加展评的节目,其中一些节目的艺术水平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值。节目题材多样,有关注校园课堂学习的,有关注业余生活的,有关注家庭的,还有表现教师辛苦工作的,展现了师生们对现实生活的电影化描述。学生们还在微电影版块中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创作手段。更有一些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进行了二度创作,可谓创意十足。

专题活动:让影片价值入心的可行路径

        学生仅通过电影观赏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接受电影中的全部信息,因此要加深其对影片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达成电影育人的目标。不少学校会在组织学生观影外,专门围绕影片主题开展配套教学活动。这一形式被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组称为电影育人的“专题活动”。

        《指导意见》中提出,学校需要开展丰富的影视教育活动,利用优秀影片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

        对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刘嘉秋表示,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在专题活动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已经考虑到了这些要素。专题活动一般有影片片段品鉴、整体赏析、以及围绕观影开展的操作实践活动等形式。这些活动的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影片的深入理解,更好实现优秀电影所蕴含的育人价值。据了解,专题活动可以分为观影前、观影后、观影前后的三种类别,重在观影之余借助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影兴趣,普及学生基础的影视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电影鉴赏的基本能力,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校在组织专题活动时需注重师生、生生之间对影片感受的交流,以使观点得以交换、情感得以流通。专题活动的内容越丰富、形式越生动、师生的交流越深入,则专题活动的质量越好。

        刘嘉秋介绍说,专题活动是从观影生发出的一种电影育人形态,是学校从浅层次的单独观影走向深层次的电影育人的必由路径,是推进影视教育工作的有效抓手。当学校开展影视教育的客观条件较充裕时,适于配套观影开展专题活动的实践和研究。这也比较符合上海当前电影育人的现实状况。

意义深远:上海影视教育的积极探索

        处在全新发展时期的上海基础教育,正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在这一过程中,影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胸怀,并赋予学生们优秀的文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电影将以其多元的教育价值,成为推动上海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指导意见》出台后,教育部在相关解读中也指出,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工作,引导各地学生多看电影、看好电影,对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丰富学校育人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上海市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开展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2018年,各项目学校观影已经初具规模,对应的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依据学校专题活动记录表的内容,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学校记录反馈的形式包括80多种,大致可分为观前预告、观后交流、德育活动、影评感受、学科教学、评比活动、社会实践等。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将会在2019年继续推进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项目,将继续引导中小学开展专题活动,促进电影育人效果不断优化。

 [专题活动案例] 

观影前的铺垫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影片氛围

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在观影前做好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

        “翻转课堂”是当下教育圈的热词,而在上海各学校的电影育人实践中,一些学校则在尝试“翻转影院”,即首先通过观影前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影院看片,大大增加了观影教育的成效。

        以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为例,该校为学生选择了动画影片《犹太女孩在上海》。在观影前,学校充分做好铺垫,用活动将学生逐步引领入影片氛围中。这部影片以二战期间犹太女孩瑞娜和她的家人在上海避难为主线,讲述瑞娜一家与中国男孩周阿根一家建立的真挚友谊,以动画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以真诚和友爱搭救犹太难民的历史场景。

        为了让片中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引领学生感悟善良和正义的力量,观影前学校分年级进行了“追忆历史”主题队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观影时更有代入感,不少学生在看完电影后流下了眼泪,为影片折射出的人性光辉而感动。

        贺晗黎老师介绍说,如果直接让学生观看《犹太女孩在上海》这部影片,学生会因为缺乏对电影背景的了解,不能很好理解影片所蕴含的价值。放映《犹太女孩在上海》之前,学校还特意组织历史教师设计活动方案,告诉学生真实的历史背景。

        王杨灵老师表示,中远实验学校还将继续借助各类影片开展影视教育,将人文关怀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用直观的影像促进学生思考、成长,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善良和正义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其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观影后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观影共鸣

上海市延河中学教师顾芳以影片《城南旧事》为例介绍影片在营造氛围方面的艺术手法。

        观看电影后开展教学活动,是各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较为普遍的形式。其中,教师可以在影片观看、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特长,研制观影后的配套活动案例,并依托活动开展影视教育。

        上海市延河中学教师顾芳进行了尝试,她通过《城南旧事》这部电影设计了一次以父爱为主题的配套教学活动。她先组织学生观赏了《城南旧事》影片,让学生了解电影内容,初步感知电影中父亲的形象。课上,顾芳以“从电影结尾赏析中‘看’父亲形象”为抓手,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了语文课文《城南旧事》,并提问学生“你心目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接着,学生课上又现场观看了《向日葵》《和你在一起》两部影片的结尾,并在老师引导下从画面和音乐的角度逐个分析三部影片中三位父亲的人物特点。最后,顾芳一方面指导学生理解三部电影结尾采用不同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根据课前搜集的照片、视频、音乐,让学生制作电子相册送给父亲,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自己父亲的理解。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找到了共鸣,情感得到了迁移。汤奕俊同学感悟到“父亲其实都很不容易,包括我的父亲”。还有同学表示自己有时候会反感父亲的严厉管教,但是在观影后发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正如张毅成同学在影评作业中写道的,“从前我不喜欢我的父亲,或许因为被管束得太多,或许是青春叛逆的我执拗地想要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望着《城南旧事》影片结尾中满眼的向日葵,我内心悸动,仔细想来,如果没有父亲的管教,我的世界真的会如同我期望的那样吗?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今天,我感受到了这沉默背后的真情。”更有同学将父爱理解升华为男人的担当。龙翔同学写到,“世界上所有的父亲都是这样,如一轮明月,装饰着我的窗,装饰着我的梦。父亲,世界上最无私的人,他从不把自己的难过与心酸告诉别人,而是自己默默地接受。”

        孩子们对父爱的误解在顾芳的引导下如春风化冰,她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待父亲的全新窗口,电影在此时成为了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观影前后多次活动为学生带来丰富体验

上海市虹口区红旗小学以影片《小蝌蚪找妈妈》为基础,设计观影活动。

        动画片是孩子们喜欢的电影类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的经典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虽然这部经典作品只有短短的15分钟,却被上海市虹口区红旗小学的教师陈晓峰设计为前后三次观影的活动,每次赋予不同的德育和情感教育元素,让一年级的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收获。

        这部动画片的剧情很简单:池塘里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出世了,“谁是我们的妈妈呢?”于是,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开始了。观影前,红旗小学的教师先设置了几个问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后遇见了哪些朋友?小蝌蚪为什么几次都找错妈妈?最后,又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让一年级的学生带着问题观影,解答观影前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电影情节、分享故事。

        二次观影则是教师把影片的链接发在班级群中,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这部动画片。观影后,教师请家长与孩子一起,从“孩子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同伴互助”这三个主题中选择一个主题,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通过亲子间的互动,家长明白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引导,而不是替代;孩子懂得了在生活中,不只有家长爱孩子,孩子更应该爱家长;同时家长和孩子都意识到,成长过程中更需要一种同伴互助式学习。

        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学生第三次观影。观影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画作和感受,对同学的画作和讲解做简单的点评。

        学生陈和天的妈妈在感言中说,原来教育并不是那么艰难的一件事,一部有益的片子,一次真心的陪伴,本身就是一次“爱”的教育。“通过和孩子一起观看《小蝌蚪找妈妈》,我豁然开朗,我们对孩子用心了,但用的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孩子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学生孙屹韬的妈妈也表示,小蝌蚪碰到挫折不气馁,它们始终坚信一个想法: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妈妈!这种齐心协力、不断学习、不断碰壁、不断爬起的学习过程,成就了它们宝贵的生活历练。孩子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遇到挫折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勇于自己面对,并让其坚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三次观影活动,红旗小学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电影专题活动的低学段指导策略,让学生在专题活动中提升了综合能力和审美品味,并对传统文化之美产生兴趣。学校表示,影视教育不在于让学生看多少部电影,而是让学生从电影中有获得感。一部短小的动画片通过多次、不同目标的观看,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