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体育课”?专家共论疫情下体育教学改革

吴家萱 2020-10-23 20:32

       (本报记者 袁征)从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到当下强调的“五育并举”,体育一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疫情期间的体育教学改革、“体育中考逐年增加分值”的新变化,又使体育成为新近“刷屏”的热门关键词。

       10月23日,首届东钱湖教育论坛举行了“为生命成长奠基——学校体育的价值”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从体育精神谈到相关政策,从东方传统谈到西方案例,共同聚焦当前体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探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教学“新解法”。

       长期以来,“边缘化”的体育课常会被其他课程占用,疫情期间“居家网课”更是让部分青少年的体育运动“打了折扣”。但与此同时,疫情下的体育教学也在互联网技术的赋能下,有望重塑教学方式、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新时期下,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如何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是书写体育强国“时代答卷”的重要一笔。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有望让体育教育迎来新的“黄金时代”。论坛中,原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廖晓淇以《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为题发表报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从“两全”谈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则以“跨界”身份,谈论“体教融合”的目的及路径。

▲图为原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廖晓淇

▲图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

       论坛关注国内体育课堂实践,也借鉴国外“他山之石”。会上,张伯苓研究会顾问、中华红丝带基金理事长张元龙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员史宗恺分别以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的体育传统,解读中华体育精神;美国密西根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严慈庆,以及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中心原副主任公冶民则从密西根大学体育课程出发,解码美国学校体育“启示录”。论坛还举行了圆桌讨论环节,邀请体育界、教育界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学校体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