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为“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试点项目学校以来,桃浦中心小学统筹安排,实行了每周“4+2”的体育课时安排,采用“3+1+2”的课程设置,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架构“普及—提高—拓展”的阶梯型校本体育课程体系。
构建阶梯体系 奠定成长基础
学校创设的“阶梯型课程”共分3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普及”,旨在提高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基本足球知识和技能。第二个领域“兴趣”,让学生通过五年的参与学习,认识并初步掌握至少五种体育技能,并发现自己的体育爱好和兴趣。第三个领域“提高”,通过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给予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和激发学习热情。
近三年学校体质健康综合评定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19年学校被区授予区级体质健康复测免测单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知识技能测试合格率为99.1%。
完善保障机制 有效推进工作
学校重视试点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制定了体育兴趣化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体育工作保障机制,确保体育工作深入有效地推进。
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指导、策划、研讨、评估、改进学校的体育兴趣化工作;制订、调整、完善配套制度,以制度规范行为,优化工作;在现有专职体育老师8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合理安排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开设男拳女舞、花样跳绳、击剑、游泳、篮球等课程,聘用田径、举重、水上运动的教练员,保障专业性也弥补师资不足;设立专项资金,为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经费保障。
树多维时空观 增健康意识观
学校在落实体育课程的同时,还积极探索课内与课余的有效整合。通过借人、借力、借资源形成“无边界”学校的意识;在疫情期间,实行双师线上线下教育,落实体育教学基本要求;树立多维时空观,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育活动来延伸学生体锻空间;积极推进“落实200,追踪165”课后体育作业的工作要求,促使体育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中,回归常态化、生活化,让家长更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家庭健康意识和观念。
学校通过借人、借力、借资源的方法来解决缺师资、缺场地、缺课程的困难,从挖掘社会资源,聘请足球、举重、皮划艇、田径项目的专业教练指导,购买男拳女舞、花样跳绳、击剑、游泳、篮球、高智尔球等课程开发与实施服务,拓宽和延伸学生体育锻炼的空间,让学校体育社团成为精品。
学校建成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评为普陀区田径、举重等特色项目传统校,轮滑和毽球成为了普陀区体育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