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积极关心关注祖国需要和人民利益,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不同阶段的青年们,正在用各自的方式去关心社会、关爱身边,彰显社会责任。就大学阶段的学生们来说,有的选择到西部支教,有的选择参军保家卫国,有的选择参加志愿服务。也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们,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社会问题着手,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运用专业所学开展深入分析,并针对社会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属于大学生的智慧方案。
在上海财经大学刚刚结束的挑战杯校内赛上,有两个调研项目就因为调研项目展现的浓浓的社会关切,打动了评委,最终获得校级奖励并晋级市级比赛。
关注“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垃圾分类可以说是今年伊始上海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从上个寒假起,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徐音和她的同学们就对垃圾分类开展了调研。“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了不少垃圾分类模式的探索,但整体仍然呈现着‘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效果不尽人意。我们想要知道问题所在,并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法,也算是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些智慧。”
徐音和同学们实地走访调研了上海市包括奉贤区、浦东新区等在内的4个地区,进行了近10场深度访谈,收集到了800余份居民问卷。在上海六个率先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试点区之一的奉贤区,他们了解到,这里“两网融合”和“绿色账户”政策实施的比较好,如“别扔了”智能回收装置可以实现通过分类投掷可回收物来扫码积分,而积分可以兑换小商品。
小组在奉贤区收集了350多份问卷,并运用统计学知识,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度、普及度和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了评分,结果显示,这三个方面的评分都处于中上水平,特别是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程度高达96%,垃圾分类的普及化程度较为乐观。
小组成员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不匹配,分类质量不太理想。参与人多,分类质量有限,大多数人都只进行干湿分类,能将可回收和有害垃圾从家庭日常垃圾中分离出来的人数不到20%。同时,垃圾分类还存在宏观政策比较完备但与居民磨合不好,参与居民年龄分化严重等问题。项目组对此分析,居民更关注的是身边的情况,政府只有把政策机制细化、落实,真正地让居民看得到、感受得到,才能共享垃圾分类的成果。徐音表示,小组在调研后将结合上海市新出台的条例,继续推进这个项目,反映“垃圾分类”政策实施中的社情民意并提出改善路径。
说起半年调研至今的感想,项目成员王萌萌这样说到:“这次宝贵的调研是象牙塔和社会的一个接口。通过调研,我窥见了真正的社会包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学会了从冰冷的数字中感受背后每一个居民心中真实的想法。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于得出一个结果,写出一份结论,更是真知与实践的接轨,是知识的具象化,让我感到脚踏实地的安心。”
关注校园网贷,客观呈现大学生网贷群像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以“蚂蚁花呗”为首的消费信贷产品迅速普及。但同时,大学生陷入套路贷、网贷逾期遭平台起诉等负面事件也时有发生。上海财经大学的张天铭同学和她的4位同学在寒假期间调研了复旦、华东师大等上海的五所高校,最终搜集了数百份问卷,并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客观呈现了当代大学生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的使用现状及风险管控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男性、高年级群体和月生活费较高的大学生对网贷产品的接受度较高,大三、大四学生对网贷产品的接受度更高,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月生活费为2000元以上的学生,有近半数都在使用网贷产品。有同学在访谈中认为,自己的生活费很不经花,每到月底都感觉钱不够用,又不便向父母开口,使用网贷产品感觉“还挺方便的”。
然而,小组成员们也发现了一些潜在风险,如网贷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同学的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贷款的金额往往被部分同学用于高消费或攀比消费,分别有59.2%和22.9%的同学将贷款用于娱乐休闲、人情交际等享乐型开支;又如逾期还款的经济损失和隐私信息的泄漏问题,61.0% 的学生在“还款日期前才会关注待还金额”或“从不关注,自动还款”;且仅有不到半数的使用者了解相关条款;有超过三成的使用者不清楚小贷产品要求获取的信息内容。基于此,小组成员构建了Logit模型,进一步挖掘影响大学生逾期还款的因素。他们发现,消费享乐程度、网贷产品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条款知晓情况,对网贷产品逾期与否影响显著,这为相关部门加强风险管控提供了参考。
在调研报告中,张天铭和同学们从学生、高校和政府方面提出了建议,包括大学生理性消费,合理使用网贷产品;高校加强学生相关教育,提升学生维权意识;政府加强管控,严厉打击非法借贷平台等。
“其实我挺希望这个调研的结论和建议能够让更多同学看到,大家一起关注网贷风险和自身消费结构,防范违约贷款的风险,让青春在健康消费的阳光下绽放。”张天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