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 看沪上高校如何寻找“发力点”

吴家萱 2021-12-15 12:30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要求,上海市于10月19日和11月27日分别举行了两场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讨会,第一场主题是“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第二场主题是“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主办,本市各高校体育部主任、相关专家、骨干教师以及体育教师代表参加。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互动的方式,总结了近年来本市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共同研讨、探索新时代本市学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新方向。

“体教融合”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场研讨会上,各专家重点探讨了在新时代“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如何建立以高校为“龙头”的新型一条龙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体育学院邵斌教授表示,目前本市高校正在探讨和构建全新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击剑队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冰壶队,在办队的过程中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于1983年就开始筹备组建击剑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并屡屡争金夺银,成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与品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冰壶队于2012年2月2日成立。目前,该校已形成“校冰壶队——冰壶俱乐部——冰壶课堂教学”的校内“一条龙”梯队,在普及的基础上选拔优秀队员进入校冰壶队,同时,学校成立了“冰壶俱乐部”,并转型为体育课程。2019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批准的冰雪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多年来,冰壶队频频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冰壶比赛、全国冬季运动会等国际、国家赛事中获得优秀名次。

       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结合各校的办队情况,分享经验,贡献思路。上海交通大学王坤教授表示,应将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相融合,发挥高等院校优势,为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做出新贡献。上海中医药大学吴志坤教授则建议,应在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让学生运动员毕业后,可以以参与俱乐部的形式继续留在学校训练。

       近年来,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上海市多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了众多奥运、全运选手,为上海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在今年于青岛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上,上海代表团竞赛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位列金牌、奖牌和总分三大榜单首位。目前,上海正在进行新时代学校体育“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此次研讨对于进一步推动本市高质量体育教育的普及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各显神通”推进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

       在第二场以“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作“使命与担当:认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精神和要求”主题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分社社长范峰在线作“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体育一流课程与教材建设”主题报告。他分享了如何进行体育一流课程与教材建设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指出,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体育教材”,对学生有思想引领、全方位培养的作用。

       在对话沙龙环节,东华大学体育部主任朱江华分享了学校自试点以来的成功经验。东华大学自2016年开始推进“大学体育课程个性化”教学改革,以三大球、三小球、三特色(旱地冰球、攀岩、健身操)9个运动项目为主体,将传统体育课改为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的体育俱乐部,培养了一批以普通学生为主的高水平运动队,建立起“三横”(课堂、社团和比赛)和“三纵”(体育教师、学生运动员和体育教练员)相结合的“三纵三横多维度”的体育育人体系。

       上海中医药大学吴志坤教授表示,自开展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教学任务,系统构建了以“个性化俱乐部制”体育课程为核心,以六级竞赛体系为支撑,以实践活动为抓手,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四维”体育课程育人模式;并根据专业特色,开设五禽戏、八段锦、刀术、剑术、太极拳、太极剑、舞龙舞狮等十余项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体育与中医专业相融通,形成了以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为引领,以“传统体育+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体育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始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人人”打造个性化课程体系,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会长薛明扬表示,在五育“德智体美劳”中,体育处于重要的“C位”,育人的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希望通过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为尽快实现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衔接,本市于2016年正式启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多年的实践,各高校积极采取多项举措,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工作要求,建立了以课程为纽带,把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推动形成了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课余训练、体育社团、“一校多品”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联动机制,成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新格局。(文/乔一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