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建小学:停课不停研,相聚云端共学习

朱慧 2022-06-05 07:39

       (通讯员 张利)时光匆匆而逝,不知不觉中,开展线上教学已过两个半月,与2020年不同的是,这次学校中高年级教师以直播互动的方式进行在线教学。如何实施线上教科研活动,提升在线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联建小学科研室围绕“线上教学”开展了系列云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巧设问题 促思提质

       5月12日,课题组成员齐聚三年级2班,围绕“线上教学互动问题的设计”这一主题,观摩了沈佳俪老师的语文课——《我们奇妙的世界》。

       课题组将观察视角聚焦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理答,以及问题式互动的成效上。课中,三2班的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课后,课题组成员就问题的数量,问题的目标指向性、提问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完善问题设计的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在有限的技术支撑下,线上教学中提问式的师生互动是最主要、最可行的教学方法,因而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时不仅要适时、适度、适量,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多样性,合理使用直播平台中的投票、讨论等功能,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发言、敢于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云端摩课 智慧共研

       继12日的首次线上观察后,课题组又趁热打铁,于5月16、17日再次推进课例观察。邱益泉和徐瑞芸老师分别采用两种授课模式,开展了四年级英语《M4U1 A Music Class》的同课异构。

       课题组全体成员、英语教研组,以及其他各学科备课组组长,共计20余人参与了研讨活动。这次,课题组完善了课堂观察内容,设计了课堂观察表,基于“不同教学模式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影响存在差异”的前提和假设,每位观察者被分配了四到五个同一学业水平的学生,从倾听、发言、思考、疑惑等课堂学习行为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并以当天课后作业情况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对比依据,从而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劣之处,得出观察结论。

       本次课例研讨长达2个小时,大家畅所欲言,将观察所得细细道来。

       综合所有观察者的分析,课题组初步得出结论:20+20的模式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适合学业水平中上的学生,而40分钟的直播互动更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所有水平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模式下的在线学习,而这样的模式对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互动问题,合理掌控教与学的节奏,以保持学生40分钟的专注力。

       此次线上课例观察活动,延续了线下“教师提问”的研究主题,探索了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后,不同模式下教师的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堂的观察者不受时空、年级、学科限制,突破了线下科研活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是学校科研活动的又一次新尝试。

凝练总结 理论提升

       探索平台功能,创新互动模式,整合课堂资源……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聚焦在线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专题研讨,集思广益,探讨解决方法。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经验辐射中,不断涌现出在线教育教学的智慧之举。

       在科研室的组织下,老师们将智慧凝聚笔端,围绕着互动设计、资源整合、平台功能、个性化作业、建班育人等多个角度,撰写在线教育教学案例,科研室从中推选优秀文章积极投稿“黄埔杯”征文及普陀区在线教育教学实施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此外,线下开展的由郭景扬教授指导的,桃浦联合体“课堂导学与作业设计”的撰写也已进入最后一环——作业设计。由于疫情原因,缺少了郭教授一对一的培训指导,参与撰写的21位教师只能深研教材、精心设计,历经数次修改,于5月下旬完成了7000字的文稿撰写。在一次次的凝练总结中,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停课不停研,无论是课堂观察活动还是案例撰写,我们期望能以多元的活动,引导教师以科研的视角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凝聚集体力量,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优化在线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习型校园文化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