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祝萍 杨能浩)春花绽放,草木萌生,春耕学农好时节,普教院附中八年级师生赴安亭基地开展为期三天学农会实践活动。从课堂延展到校外,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磨砺心智,促进成长。
3月29日早上7点30分,八年级师生齐聚操场参加了简短的出行仪式,杨能浩校长授予八年级学生代表校旗并作寄语,特别强调了自主学习、团结自律、注意安全,他勉励学生们珍惜这次课外实践机会,锻炼意志、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培养情操,学习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领悟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展示自己、为校争光。
背起行囊,学生们踏上了学农之路,坐在大巴车上,同学们满怀憧憬和期待,车厢内是按捺不住的激动与兴奋。
在简单的整理之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走进普陀少年营 劳动实践我能行”入营仪式。基地领导向宓、德育处主任陆绮老师、学生代表马梓萌依次发言,对于本次学农实践活动给予了厚望,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认识生命的价值,懂得感恩,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振奋人心的话语增添了同学们内心的期盼。
学农伊始,同学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整理内务,拿床品、套被子、铺床单,在整理床铺的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助,极有效率地完成寝室整理工作。
应急救护培训学习,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在这堂课中同学们详细学习了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知识,在普陀区红十字会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同学们分批上台模拟演练,提升了应急救护能力。
春日风光秀,人勤春更美。农田劳动课程中,同学们首先了解到各种蔬菜的名称、产地、生长习性等知识,随后走向田间,每人十颗玉米株,男女同学分工合作种植。先用铲子挖坑,再插入玉米株,最后将土掩上、压实。听上去简单的步骤,却在实践中很容易出错。经过反复实践,一株株笔直的玉米秆随风飘动,同学们亲身感受了耕种的不易与自然的馈赠,也体会到亲手栽种的快乐。
伴随着朝气蓬勃的营地歌,在绵绵细雨中拉开了第二天的活动,大家将继续在多彩的活动中,躬耕实践,大展身手。
扎染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工艺,至今仍在传承。扎染的过程看似简单,达到高超的技艺却有难度。从浸泡到精心捆扎、再到酣畅淋漓的尽情泼染,同学们感受国之技艺的博大精深,沉浸在艺术的熏陶中。
成品展示环节,每一位同学的作品各具特色,织染文化的魅力跃然其上。
“豆腐工坊”活动中,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豆浆的制作流程,同学们小组合作,把混合着水的豆子缓缓倒入石磨中,用手逆时针旋转推磨,经过一次次反复地磨制,最后过滤,一颗颗豆子变成了香甜的生豆浆。这一课程不仅使学生学习到制作豆浆的种种工序,体验劳动之不易,也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感悟古人的智慧结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同学们学跳田园舞,以寝室为单位走向植物园,带着ipad生成的任务认知植物,在乐中学习,在行中探索。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农中团队合作的精神熠熠发光,同学们走进大棚炊灶,与同伴分工合作,亲手包饺、加柴烧火、大锅煮饺,美味的馅料和片片欢声笑语一起包进了饱满的面皮中,大家满足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乐融融。
十四岁,花样的年华,告别了青涩与懵懂,走向了朝气与热烈。
换巾仪式上,同学们摘下领巾,佩戴队徽,这一刻代表着青春的新征程、更加透彻地明白了青春的意义。会上学生代表致敬辛勤陪伴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汤静老师为八年级的孩子们现场寄语:十四岁,你们长大了!
同学少年尽风采,青春律动启华章。同学们一边品尝生日蛋糕,一边欣赏各班级带来的视听盛宴。或温馨合唱、或舞姿灵动、或有幽默的相声表演、或有悠扬的小提琴独奏……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融合,青春与梦想碰撞的盛会。
音乐渐暖、灯影渐暗,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父母精心准备的书信,一笔一画、一言一语,是给孩子们的成长心语,饱含着父母的深情与慈爱。同学们温暖着、酸楚着、感动着,情到深处意难平……
学农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是无土栽培,同学们亲手栽种并将作品带回家。
离开基地前,召开了本次学农社会实践活动的闭营式。基地老师进行了活动回顾,并颁发温馨寝室和优秀营员奖状,德育处副主任吴靓老师做总结发言,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学会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带着期待而来,最终满载而归。
三天两夜的学农生活,同学们学习了急救知识、体验了传统技艺,体悟到“带月荷锄归”的辛劳,感受到与大自然接触的喜悦,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为初中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信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定能用行动践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