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婕)项目化学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和多学科融合,为课堂教学注入了创新活力。2024年11月,桃浦中学围绕学科教材,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化学习公开课展示。来自外语、语文、体育等多学科的教师,通过8节对项目化学习的深入探索,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贯彻“任务驱动”“情境创设”和“深度学习”的理念,使学生在知识应用中实现了能力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英语学科
苏斯豪老师:本节课“Friends of the Earth”聚焦项目化学习的六要素,尤其是“入项”环节。以学生真实的秋游经历为情境引入,通过制作环保宣传海报这一核心任务,将教材中的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堂中,学生围绕环保主题展开讨论,设计LOGO并完成创意海报制作,展示了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课堂设计注重问题驱动和任务导向,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语言能力,内化环保理念,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点评:苏老师的“Friends of the Earth”课堂以“入项”为核心,任务设计聚焦环境保护,将英语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堂中,学生通过LOGO和宣传海报设计任务,不仅复习和拓展了英语表达,还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从项目化学习的角度来看,课堂任务符合真实情境和目标导向的特征,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这节课尤其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为现实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实现了知识迁移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语文学科
吴婷老师:本节课 “我为居里夫人作传”将《美丽的颜色》作为项目背景,以“创作传记”为目标任务,设计了从文本解读到创意表达的多层次项目任务。课堂分为四个板块:概括人物形象、探究情感深意、阐释情感投射以及集体创作传记。通过这一完整的项目链条,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还在传记创作中实现了知识转化与能力提升。这一项目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点评: 吴老师设计的“我为居里夫人作传”通过层层深入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综合运用阅读与写作能力,为科学家撰写传记。这一设计很好地体现了项目化学习中的多层次任务递进和学习目标的多样性。学生不仅通过分析文本获得对人物形象和科学精神的深刻理解,还在创作传记中体现了个人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创作成果如电子小传或小报,学生对科学精神和文学表达的理解被“产品化”,实现了知识内化、技能外化的有机统一。
道法学科
梁冉冉老师:本节课“法律为我护航”以“如何用法律解决身边问题”为驱动问题,设计了贯穿课堂的多样化项目任务:从法治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到情景剧表演,从法律与道德辩论赛到法律宣传小报制作。学生在任务实施中掌握了基本法律知识,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和法治意识。课堂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行动,真正实现了项目化学习“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点评:梁老师的“法律为我护航”充分展示了项目化学习中任务驱动的核心理念。通过“寻法足迹”的实践回顾、情景剧表演、辩论赛与宣传小报设计等任务,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实践应用,深刻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价值。课堂中,多样化的任务将抽象的法律条款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际问题解决,不仅掌握了法律知识,还培养了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这一设计体现了项目化学习中从“做中学”的理念,学生在探究、实践、输出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物理学科
赵怡老师:本节课“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围绕“如何保护眼睛”这一核心驱动问题展开,任务设计结合实验操作与实际生活。课堂从光学原理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现象,并结合人眼结构探讨视力保护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应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体验科学实践的价值。这一课堂在项目化实施中突出了科学探究的特点,学生通过实践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增强了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点评:赵老师的“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项目,以“如何保护眼睛”这一驱动问题为核心,从光学知识的应用延伸到生活实际。课堂中,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情境的结合,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并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视力的科学方法。项目化学习强调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连接,这节课不仅通过实验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还通过生活化问题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和知识的跨领域应用,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价值。
数学学科
李唤老师:本节课“斐波那契数列”以数学文化为项目背景,设计了“探究斐波那契规律与应用”的任务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分析数列的奇妙特性,发现其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课堂融入数学思想和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深度与开放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的趣味与美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数学思维的理解。
点评: 李老师的“斐波那契数列”项目以数学文化为背景,通过探索这一数列的规律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在任务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成果展示,亲身经历了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课堂设计体现了项目化学习强调的“深度学习”理念,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列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李老师将数学知识与文化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了学习的情感动力和文化认同感。
体育学科
沈哲昊老师:篮球项目化学习以“执裁或参与一场三对三篮球赛”为最终任务目标,课堂以高、低运球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为核心,逐步构建项目实施的基础。学生通过一系列从基础到提升的练习任务,熟练掌握运球技能,并在趣味性体能活动中强化专项能力。课堂设计突出项目目标的分解与递进,学生不仅提升了个人技能,还为后续项目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体育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成效。
点评:沈老师的篮球课程以“高、低运球”为核心任务,贯穿了篮球技能训练、体能强化和趣味互动的多个环节。学生在逐步掌握基本技术的同时,为后续的三对三篮球比赛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项目化学习的思想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真实任务为导向,将技能训练与最终目标紧密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保障了每位学生的成功体验。整个过程实现了体育教学中技术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双向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
沈贻凤老师:本节课以 “程序应用助健康”项目,以设计健康监测程序为目标任务,引导学生从BMI指数计算入手,学习分支结构的编程概念。课堂通过任务链引导学生完成流程图设计、Scratch程序编写,以及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在这一项目实施中,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再到项目成果展示,逐步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和编程技能。这一课堂将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相结合,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价值与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
点评:沈老师的“程序应用助健康”课堂,以BMI指数检测为切入点,引入分支结构的编程概念,让学生通过设计健康监测程序解决现实问题。项目任务从个人健康扩展到家庭应用,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技术,还感受到了科技对生活的实际影响。从项目化学习的视角,这节课精准契合了情境性和任务驱动的原则。学生在完成程序设计后,通过成果展示与反思,进一步深化了对健康管理与技术应用的理解,体现了学科整合与多元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黄雅玲副校长在活动总结中指出此次公开课展示体现了项目化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一是以真实任务为核心:所有学科均设计了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与能力培养:从法律与生活的结合到数学文化的挖掘,从环保知识到科技应用,各学科通过项目设计实现了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多元能力的提升。
三是注重过程与成果并重:教师通过任务链条设计,让学生在探索、实践、输出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内化和成果转化,体现了“教-学-评”的一体化设计理念。
四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项目化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设计与实施要求。在项目开发中,教师和学生一同经历了“做中学”,实现了教学相长。
黄雅玲勉励各学科组进一步深入研究项目化学习。她指出,项目化学习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从容放手”,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探索和共同学习的重要课题。希望更多教师积极投身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在实践中锤炼教育智慧、提升教学创新力,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书写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