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杨中学区校联动项目《智能讲解导游》顺利验收

朱慧 2025-06-13 10:17

(通讯员 董季阳 秦凡茹)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需求,增强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能力,自2024年以来,学校以区校联动项目为抓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智能讲解导游”科普课程,丰富学生科创体验,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渗透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博物馆作为青少年课余时间开拓眼界,寻求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来改善游玩体验,提高操作效率。基于此背景,学校开展了“智能讲解导游”项目,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同时探索未来博物馆讲解机器人的智能化新方式。

本项目旨在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使学生对智能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调研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以及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通过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技精神。

本项目于2024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面向学校六、七年级共22名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利用每周五下午社团课时间,在格物斯坦培训教师与我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系统学习机器人结构及编程知识。

项目初期,师生团队对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参观深入了解现有服务流程及现存问题。学生们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等方法,收集大量数据,并对数据展开分析,得出服务流程的改进方向。

在课程学习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格物斯坦积木套装及优斯坦图形化编程软件,开启机器人课程的探索之旅。课程中,学生不仅扎实掌握机器人基础知识与编程技能,更通过自主设计与搭建,让机器人成功完成博物馆智能讲解的项目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项目实施遵循“理论筑基—实践提升”的进阶逻辑:前半程聚焦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后半程则侧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教师为学生设置“模拟博物馆智能巡线”实践任务——学生需运用智能小车完成任务地图的指定路线巡航,并同步触发语音库内容播放。这一任务将课程知识点深度融入实践场景,学生通过综合调用所学,在反复调试中强化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需以团队协作形式完成机器人构建、程序编写及功能调试,通过解决真实场景中的技术问题,深入理解创新改进的逻辑路径,同步提升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沟通效能。

总体而言,项目圆满达成预期目标:通过搭建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的双轨培养体系,既深化学生对智能系统的原理认知与应用技能,又多维促进其科学思维、协作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全面发展。

此外,项目式学习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开放性、探究性的创新科技实践。参与项目的学生不仅成功完成智能小车的搭建与编程,更能综合运用编码技术与灰度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实现巡线小车的精准路径规划与智能运行。项目式学习以“做中学”的模式,推动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实践创造者,实现素养培育与技术提升的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