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季雨婷)盛夏如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末,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六、七、八年级的40名学子踏上了一段跨越山川与历史的研学之旅。他们追寻红色印记,在革命先辈的足迹中感悟信仰的力量;体验文化瑰宝”,于非遗传承的匠心间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践行劳动教育,用双手和汗水书写青春的答卷。五天四夜,他们用脚步丈量历史,以实践诠释成长。这不仅是研学,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传承与蜕变的生动课堂。
追寻红色印记 重走革命征程
同学们来到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金寨县,开启了他们此次红色研学的第一站,在烈士纪念碑下站得笔直的同学们由衷缅怀革命先烈。
在红二十五军纪念馆和六霍起义纪念馆,同学们倾听一个个革命故事,观看一张张历史照片,亲身感受那一段艰难的抗战经历,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大别山实景演出、攀爬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重走大别山峡谷——欢乐谷,在一场场实地体验中,大家不仅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当年的艰辛历程,更让红色精神在心中深深扎根、代代传承。
感悟文化课程 体验非遗传承
通过聆听安徽黄梅戏的发展史和经典桥段、参与“大别山打莲湘”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漆扇以及中药艾草锤的制作,同学们对大别山的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这些项目既推广了非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
践行劳动教育 收获成长力量
同学们参观大别山霍斛文化馆和酿酒厂,了解中医药和酿酒的相关知识;采茶品茗,感受茶文化的魅力;玉米地里采摘玉米,是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动实践;化身“中华小当家”,在土灶大棚大显身手,更是对“从田间到灶头”完整劳动历程的礼赞。正如学生所言:“柴火饭的焦香,是课本里读不到的‘非遗’味道”。
返程途中,部分同学结合本次研学经历,有感而发地撰写了心得体会,并主动与同伴分享交流。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更凝聚了同学们对研学活动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五天的红色足迹已镌刻进青春记忆,大别山的晨雾与星辉见证着少年们的蜕变。愿你们把红军精神化作面对难题的勇气,将茶香墨韵沉淀为文化自信的底气。那些共同挥洒的汗水、深夜分享的感悟、指尖沾染的泥土,终将长成支撑未来的筋骨。期待少年们带着这份“行走的课堂”收获,在人生长路上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