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丁旭菁)秋风拂过炮台山,江声回荡纪念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金沙江路小学一至四年级同学走进淞沪抗战纪念馆与吴淞炮台湿地公园,在历史遗址与生态美景中,完成了一堂成长必修课。
馆内寻史:读懂“血沃淞沪”的壮歌
“原来88年前,战士们就是穿着这样单薄的军服保卫上海的!”在淞沪抗战纪念馆的陈列窗前,同学们驻足凝视,眼神里满是震撼。这座坐落于昔日主战场的纪念馆,以“血沃淞沪”为主题,通过30万将士伤亡迟滞日军进攻的史实,彻底粉碎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
从抗战时期的作战手令、官兵家书,到锈迹斑斑的军械与缴获的军旗,文物史料无声诉说着浴血奋战的过往。当听到陈化成提督孤军抗英、十九路军死守炮台的故事时,有同学悄悄攥紧了拳头。在《警世钟》前,大家整齐列队,稚嫩的脸庞写满肃穆——此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信仰传承。
江畔寻踪:看见“苦难新生”的密码
如果说纪念馆是历史的见证者,吴淞炮台湿地公园便是新生的守护者。这片东濒长江的土地,曾是鸦片战争、淞沪抗战的战场,炮台山的每一寸土壤都浸染过英雄的热血。同学们沿着木栈道前行,在炮台纪念广场的遗址旁,听老师讲述十九路军重创日军的壮烈战役,触摸着岁月侵蚀的炮座,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轰鸣与冲锋呐喊。
而当目光转向湿地深处,另一番景象令人动容:钢渣回填的土地上长出了繁茂林木,11公顷湿地里鱼虾游弋,连南极石都在此见证着生态复苏。从硝烟弥漫的要塞到生机盎然的公园,“环境更新、生态恢复”的实践,正是对先烈们“守护家园”初心的最好回应。
80年岁月流转,炮台山的烽火早已散尽,长江的涛声依旧激昂。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在纪念馆里读懂了勇气,在湿地中看见了希望,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明晰了责任。愿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带着今日的感悟,在成长路上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