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普陀小学西校:从内在赋能到环境营造融合教育之路

朱慧 2025-10-25 08:24

(通讯员 王志伟)为全面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落实《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升教师对多样化学生的理解与支持能力,2025年10月17日下午,新普陀小学西校特邀晟辰辉健康管理中心康复教育部总监马嫣婷为全体教师带来一场主题鲜明、内容深刻的专题讲座。本次培训以“从内在赋能到环境营造”为核心,引领教师走近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启融合教育的新篇章。

看见差异:理解每一种“不一样”

讲座伊始,马嫣婷从“学龄阶段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切入,系统梳理了当前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几类发展性挑战,?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以及智力障碍与发展迟缓。

马嫣婷指出,这些孩子不是“不听话”或“懒惰”,而是大脑运作方式不同。他们可能面临注意力短暂、感官敏感、执行功能弱、社交理解难等问题。“我们要做的,不是矫正‘异常’,而是理解‘差异’,并为他们搭建通往成功的阶梯。”这一观点让在场教师深受启发:原来那些看似“调皮”“走神”“不合群”的行为背后,藏着需要被倾听的成长密码。

赋能个体:从“我能行”开始改变

面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马嫣婷提出真正的支持是从提升内在能力开始,对特殊需求学生的支持,应聚焦于“内在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同时马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一个包含认知、能力、反馈和环境四大维度的赋能策略体系。马老师深入简出地让老师们理解了当孩子感受到被深度理解与接纳时,其内在的能动性与自我效能感便会自然生长,这是实现长效发展的核心机制。我们每一次的理解与支持,都是在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我相信你’。这份安全感,正是自信与内在动机萌芽的最好土壤。

营造环境:让教室成为“安全港湾”

通过讲座,老师们学习到了融合教育不只是接纳,更是设计。其核心是打造一个感官友好、结构清晰、情绪安全的教室空间。首先,应从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例如使用柔和光源、减少回声与背景噪音,并在必要时使用桌面隔板,从基础层面降低感官干扰。此外,提供清晰的视觉支持也至关重要,包括简化墙面装饰、设置明确的标识与可视化流程表,以帮助孩子理解并遵循日常规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调节的安全港湾。马老师生动总结了环境改造的价值,那就是用一个减少了30%干扰的教室,可能就多了一个能专注听讲的孩子。

讲座结束后,副校长黄震坚表示今天的讲座不仅传递了专业知识,更唤醒了我们的教育初心。融合教育不是附加任务,而是现代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担当。每一位教师都是融合教育的践行者。新普陀小学西校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努力,让学校成为每一个孩子安心成长、自在绽放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