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6年,女“焊”枪手走出成长困局
作为一名女性,为啥选择力气活的焊接工作?程小磊说,那时找工作时,恰逢改革初期,在程小磊一家人的眼里,掌握一门技术就是铁饭碗,家族成员基本都以焊接出身。伯父在当时是颇有名气的焊工,高中毕业后,程小磊跟随他成为一名学徒工,很快在当地出了名。80后女“焊”将程小磊认为,除了扛三公斤的焊枪对体力有挑战,男同胞能做的女同志一样不在话下,“我的胳膊比一般的女孩子胳膊都要粗”。
2003年她离开家乡在外闯荡,此时她的基本技能已经没有问题,但却越来越发现受到学历的掣肘。“最开始从基础焊工做起,说白了就是一个拎焊枪的。当想要突破时就发现前进的每一步都很困难”,无法在知识层面做出突破的程小磊,下定决心学习理论。随后,她通过成人高考并顺利报考了焊接专业进行深造,工作日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双休亦不放松。整整六年,从成人高考到各种理论的学习,她往返于灼热的高温工作间与灯火通明的课堂,极少有过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完成了从“拎焊枪的”到“研发焊枪构件”的蜕变。
“对我们焊工来说,比大学科班出身的要付出更多”,从前只需遵照指示指哪儿焊哪儿,全听命令行事,但随着工作技能的提升,程小磊越来越发现,攻坚克难的构想没有错,但具体到解决问题的层面,理论才更是深入问题的基础,只有了解清楚出问题的原因,才可对症下药,标本根治,这不仅是执行力的问题。
力学,破解了众多专家都无法解除的难题
钻研虽苦,却也值得。在工作中,凭借扎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她为企业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今年,青浦有一家企业出现焊接裂纹问题,北京、上海的专家陆陆续续研究了半年,企业投入数百万也无法解决问题,后求助于程小磊。经过实地勘验,程小磊发现是焊缝设计存在缺陷。经过交流她了解到,工程设计师只对技术进行了电脑模拟,并未发现问题,但未整合实践中的力学等因素,等到生产时就会不断产生裂纹。 “每天晚上干到12点,回家我再自己焊” ,半个月时间,程小磊每天加班加点改进焊接方案,改完后再交付给工程师,最终成功解决焊接裂纹问题,“当时我特别有成就感。”
焊接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理论、实践都不可或缺,不会焊接实操,就无法判断焊接的好坏,更无从判断电弧、微细如何调整,空有技艺,只能听枪打鸟,难以切中核心。方法是一点点靠经验和知识摸索出来的,在程小磊看来,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一天、两天、三天甚几个月,坚持是最难也是最易的事情,关键是要有恒心和毅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在飞速地更新迭代,焊接工业的方方面面都在升级,特殊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只有不停地学习、进步,加以总结,才能一直处于行业的。
大数据、自动化、标准化……迎来全新挑战
“目前我们国家在制造业方面和西方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他们的设备对电弧、热处理的控制更加精细,我们在努力向他们靠近。”目前,程小磊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在研发高端机,通过研究当前的先进设备的焊接工艺,做到性能标准一致,降低成本价格的目标,争取提高国产设备的能力,打破进口设备的垄断市场。
工业4.0时代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自动化,如何设定便于焊接参数的规范,控制焊接质量,亦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重要课题。2015年下半年开始,沪工开始研制自己的数字化气保焊机,程小磊带领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凭借丰富的从业经验投入到研发过程中。
实现数字化的关键点,在于精确控制一个波形,从起弧到熄弧过程中的三十个数字,每个数字从1-500或者1-200不等,排列后的数字组合达到上千。更为困难的是,每调试一个数字组合,就需要进行实际焊接、调整、再焊接、再调整的过程,要做到“针对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气体,能进行一个精细的控制,达到焊接电弧更柔和,焊缝成形更好”的效果。经验、耐心、决心在这项繁琐的工作里缺一不可。
培育新人,“把焊接当成一项乐趣来做”
一群技术精湛的匠人,凭借精益求精的态度,历经三年多的时间后终于组建完成了工艺数据库,为沪工后期所有数字化保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而今,程小磊面临的挑战是焊接人才的断层。上一代的技术人员不可能永远奋战在一线,从60年代走出来的一批大师已近花甲之年,徒弟辈也年近四十,体力、眼力都难以跟上。年轻人愿意学习的很少,而想要招到一个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用程小磊的话来说,“甚至根本不存在”。
针对这种状况,程小磊想到了内训加外训的培养方式,内部已设计成形一套完整的培训材料,对外则积极鼓励工人到哈工大、国家高级技师培训机构参与学习,在提升自己技能的同时,也为今后参与研发工作奠定基础。
程小磊一直抱着这样的期望,自己团队的成员能够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和潜力,在这个行业里走得更长远,“把焊接当成一项乐趣,而不是工作来做。”
(晨报记者 刘 敏 实习生 李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