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好的素质教育?这里有一份实用指南!

刘敏 2019-07-16 13:58

“我有一对双胞胎男孩,5岁。我该怎么给他们开始专业的音乐启蒙训练?”

“5岁的孩子,专业的音乐器乐训练可能偏早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玩,带有音乐启蒙的玩。让他在玩的过程中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建立起基本的节奏旋律框架;在玩得过程中分泌愉悦的多巴胺,之后再来专业学习也不晚。”……

周六晚上在上海闵行区古美艺术中心二楼大众书局内一场主题为“什么样的家庭素养教育可以不怕世界音乐的中国味这样的高考题”的分享会上,诸如此类的“不焦虑“问答以座谈对话形式开展,给家长带来了一份多角度思路开阔的家庭素质教育指南。发起这个讲座对谈的是一家叫“地瓜群岛“的亲子美育机构,倡导”爱音乐,懂艺术,关心这个世界”,创立于2017年底,发起人王鹤因为想让自己的女儿有机会接受美学、音乐、传统文化等高质量的课外素质教育但苦于难找到好老师的现状而萌发了和其他家长一起找到好老师攒课的想法,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如今地瓜群岛已经开展了音乐素养、美术馆博物馆、传统器物、自然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尝试,因为其不鸡血不焦虑但实用的性质受到了幼儿园和小学家长们的拥趸。

讲座邀请了知乎音乐领域的优秀答者、大V、《魔兽世界》预告片的制作者黄旭,豆瓣9.5分作品《陶瓷简史》作者有泉,以及伦敦大学学院(UCL)博物馆和美术馆教育方向的专业人士肖尧分别从音乐教育、传统文化领域和西方博物馆和美术馆教育三个方面,由个人的实际经验出发,聚焦探讨家庭中的美育如何启蒙和有效开展。

在此特地节取部分讲座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 文化课不好的人不要搞音乐。

黄旭:我一直强调文化课不好不要搞音乐,当然我指的文化课里的数学、语文、历史不好的不要搞音乐。为什么这三门不好没办法搞音乐?

因为语文是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的能力,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相当于音符;

然后历史是你的全局观,你了解历史,才会有前瞻性。说得玄一点就相当于你站在四维空间看三维空间,你就可以看到未来大概会怎么发展,为什么因为你知道前面300年的发展过程。

数学,数学里面几何一定要过得去,这是一种立体思维的逻辑。如果这个逻辑你过不去的话在音乐创作上甚至对于音乐的理解上就会有一种缺失感。

肖尧老师补充说:所有美术领域的专业,语文和数学都必须要满足单科的分数要求才能上,你文化课不好,艺术系也难上。

  • 博物馆、美术馆这些公共教育空间,对于素养教育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能提高学科分数吗?“

肖尧:我们一般在博物馆并不会看某一件藏品看一千遍,因为那样没有意义。其实我认为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并不是去看单个藏品,去了解单个物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博物馆美术馆的核心在于展览,不同的展览提供不同的叙事。博物馆展示将不同的文物和物质文化片段融合成连贯的,统一的叙述,我们称之为“总体叙事”。意义的不同背景由所产生的不同组合来调用。比如说喜马拉雅开了敦煌的展、宝龙美术馆也开了敦煌的展,我们也可以自己去敦煌看藏品。我们不可能看过一个就不去另一个了。因为不同的策展人、不同的藏品组合有不同的叙事和主题。我始终坚持带孩子们去看展要让他们站在策展人的角度上,理解策展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任何两幅作品被挂在同一面墙上都是有原因的,并不会随意安排。从策展的角度看画展可以教会孩子们如何看展,是对他们一生都有益的。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远比传授具体知识重要。如果只是想了解单个作品的意义,有百度就够了。

  • “在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里,建议是自己参观还是跟老师一起参观?”

 肖尧:英国的博物馆教育目前的趋势是Informal learning,非正式学习。其实是主张没有老师,让孩子们自由参观的。这样孩子可以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自己最想探索的内容,这有助于兴趣和探究性学习的培养。但是在中国并没有这个条件,为什么呢?

博物馆教育分为三个语境:物质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个人语境

物质语境是指博物馆中的藏品,包括各种互动显示屏、设备等等,这是博物馆的基础。英国的很多博物馆都开设了触摸的课程或设施,观众可以直接触摸到藏品。我们都了解青铜器,知道它们的作用以及背后的文化属性,但是有人知道青铜器到底有多重吗?

社会文化语境是指藏品背后的文化属性、故事及背景。这是我们去博物馆学习最多的。其实它还包括博物馆中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包括其他观众以及博物馆工作人员,每个人的文化语境都不相同,跟博物馆中其他人的交流互动产生社会文化语境的学习。

个人语境是指每个人不同的认知水平、过往经验、学习目标等。这个部分是非常个人的,每个人需求及经验都不相同。而这也正是家长最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因为老师带着孩子去参观博物馆,首先他很难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其次他并不知道孩子曾经的经验和经历,但是家长知道。

比如说到某件东西,家长可以跟孩子说,这个跟我们以前旅游去到哪里看到的某样东西很像、或者跟过去家庭里发生的事件能够产生联系。为什么这个对于学习很重要,因为学习更准确的说是经验,John Dewey的经验学习强调经验的持续性,即后一段经验是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产生更高质量的经验。其实我们去博物馆很少是学习新的知识,而是在已有的经验上进行拓展或转变。而最容易提供个人语境的,就是家长。

回到主题,为什么在国内跟随老师学习会更好,因为国内博物馆很难提供有质量的物质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

  • 我很重视学科以外的培养,一直在机构里上课的,要怎么才能寻找到合适的老师和适合的学习方向?”

关于学习方向,有泉老师给了孩子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他想去上的课都可以,上两次课后会认真问儿子是否要继续,在找到自己真正想学的吉他之前,他儿子尝试了5个不同的方向。这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定要有,孩子长大了和家长谁也不要怨谁。

对于学习什么具体的课程,有泉说:建议学古典音乐,古典舞,古典吉他等经过了时间考验留存下来的技艺。“30年前流行霹雳舞,你现在还跳吗?”有泉老师就用这个问题让朋友断了让孩子学习街舞的念头。

肖尧:我觉得不管是哪种学习模式,都应该要注重多样性的培养。即使孩子不一定感兴趣,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接触。这里可以涉及到聚光灯和泛光灯理论。这个理论是强调博物馆环境的学习理论,但是也可以用在这里。

“聚光灯”模式进行细分和分析。它对相关和不相关做了明确的区分,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解决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上。

“泛光灯”模式是开放和接受的,虽然照明不太明亮,但可以检测到更宽的图案和连接。泛光灯模式是大脑的默认模式,它决定了创造力和灵感的产生。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种情况是你只能看到很亮的一点,那个点非常清楚非常明确;另一种是周围都被照亮,但是比较模糊并不是非常清楚。哪一种更能够让你感觉到安全感呢?

当然并没有说哪一种模式更好,两种模式应该是相互合作交替使用的。其实在最初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写下的三个字就是“分阶段”,它们应该在孩子的不同阶段进行选择性运用。

  • 系统专业地一步一步地学习好还是随兴学习,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好呢?

 对于这个问题,黄旭认为如果家长有前瞻性可以清晰地知道孩子将来在某一个领域会有所成就,那就带领他专注系统学习。但对于没有明确专业发展的家庭来说,音乐素养的培育有三趟末班车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去赶:

第一趟是1-2年级。最好的音乐启蒙教育是学习合唱和架子鼓。这两个方向都是音乐最开始起源,架子鼓可以培养节奏感,合唱可以联系发声、配合;

第二趟是初中毕业。2000年前孔子说过一句话十五而志于学,不是说15才好好学习而是15岁的时候我终于在学习的方向上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因为15岁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的基础。真正的叛逆要从15岁才开始,在这之前的叛逆都很容易被打压,在这之后就难了。15岁时这一班车如果踏上了他的叛逆机会很少。

第三趟是大学毕业。真心热爱音乐的人会在这个时候放弃一切奔向它。

  • 人文素养不像也不应该像学科知识,有考试成绩来反映,那我们如此有效甄别人文素养学习课程的优劣?

 肖尧:我们都知道素养教育的学习成果没有办法像正规教育那样用分数来进行判定。英国的莱斯特大学开发了一套评估体系是比较适合用来评估在博物馆中发生的学习的,这个大学名气不大,但它的博物馆专业可以说是英国最好的。

这套理论我们称之为通用学习成果(GLOs),为什么叫通用呢,因为博物馆的种类其实非常多,比如军事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等,甚至还包括动物园、名人故居以及文化遗产地等等。知识类别完全不同,所以需要有一套理论能够评估所有的类型。

他们把博物馆里的学习成果分为五类:

  1. 知识和理解(这个我们很熟悉了,跟正规教育相似)
  2. 技能(比如我学会了绘制一张海报、学会了通过编程让机器人动起来)

(接下来三个其实才是更为核心的)

  1. 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参观之后孩子是否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是否有任何态度上的改变)
  2. 动作、行为与进步(比如孩子有没有表现出希望下次还想去博物馆,或者参观过后有没有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 愉悦、灵感和创造力

我们会发现愉快与享受的程度与创造力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我一直强调学习一定要好玩,要愉快。

这些内容是博物馆用来评估他们的教学成果的,但是我认为它更加适合家长。

因为很多教学成果并不是马上会显现出来,家长却可以做长期跟踪的。家长可以用一些小问题去测试孩子的这些方面,以了解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