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传承创新中,不断挖掘校园足球的育人价值?
如何在中西融合中,寻找足球发展新机遇?
这个暑假,一场关于校园足球的巅峰对话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火热展开。来自中外的足球名将、专家大咖、教练、16支参赛球队以及众多师生云集一堂,以“传承·融合·蓄力”为主题,为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之路出谋划策。
本次交流研讨会由教育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承办。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等领导受邀出席。
上海市足球协会执委副秘书长秦国荣,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青训总教练成耀东,申花足球俱乐部体育总监吴金贵,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上海市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上海体育学院足球教研室主任董众鸣,中国校园足球国家队高中组主教练曲圣卿,西班牙赫塔菲国际足球学院青训总监大卫·阿斯纳尔等嘉宾同场交流。
会上,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致辞,她说:“连续四年承办青足赛,闵行区受益匪浅。今天,校园足球已经在闵行中小学校园实现全覆盖,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进,把上海打造成我国重要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的高地。希望专家们在今天的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产生新的可操作思路,为青少年足球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
▲闵行区副区长杨德妹致欢迎辞
中西交流话融合,探寻青少年足球发展新路径
中外球队相互交流、共促合作,已经成为上海校园足球发展的常态。为了构建上海乃至中国校园足球梯队建设,强调多元文化、足球赛事、青训经验等方面的多维交流,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连续开展5年来,力求参与各方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上港集团足球俱乐部青训总教练成耀东,分享自己对培养新时期校园足球运动员的见解
“完善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训练的组织管理体系,是现在中国足球必须面对和正视的课题。”会上,前国足运动员、著名教练成耀东分享了自己的感想,“西方足球梯队建设已经具有完备的体系架构,我们在借鉴学习的同时,必须擦亮眼睛,看清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什么是适合我们选择学习的。我们要以优越的社会制度与政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契机,找准路线、共同构建、培
养符合体育运动和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体教结合的生态系统,走出一条符合我国足球发展的道路。
未来中外青少年足球教育如何进一步融合?碰撞交流环节,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体育总监吴金贵、西班牙赫塔菲国际足球学院青训总监大卫·阿斯纳尔、侨领代表王斌以及上海体育学院足球教研室主任董众鸣教授等嘉宾围绕中外梯队建设经验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嘉宾们以“中西融合背景之下,如何推动校园足球更好发展”为题,进行交流研讨
大卫·阿斯纳尔分享了国外俱乐部足球人才培养的经验。他提到在西班牙足球发展中的四大支柱,其中对足球的激情是足球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西方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极具丰富度。以欧洲五大强国为例,足球协会、俱乐部、职业联盟等团体为保障竞赛、培育人才提供了多元平台,各级各类青少年足球学院(学校)、基地、中心为人才衔接提供保障网络。
而中方青少年足球梯队建设模式是怎样的呢?董众鸣教授在现场分享了以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俱乐部、社会构建的现有四大人才培养渠道,相较于足球发达国家,国内系统还明显比较薄弱。对此,董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承认差距,虚心学习,向先进看齐;二是明确方向,遵循规律,坚持到底;三是洋为中用,殊途同归,形成我们自己的发展体系;四是政府主导,社会支持,营造良好足球氛围。
吴金贵就提升国内校园足球水平发表了四点看法:建立更多的精英足球训练基地,精英基地是普及足球的集结地;建立各区域性的U系列联赛,增加比赛数量和质量;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练员,高水平教练员到基层、到精英训练基地去;统一青训训练大纲,统一青训教材,统一训练思路,统一比赛理念。
论坛现场,嘉宾们各抒己见,讨论气氛热烈,为中国校园足球发展带来诸多启发。
以球育人促德育,青足赛诞生4名“形象大使”
如何让校园足球提质增效,以球育人,助推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上海市闵行中学校长何美龙介绍,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闵行中学在开展校园足球课程实践中着力破解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硬件设施不足与学业压力影响体育运动时间,二是梯队精细划分后呈现的师资力量不足,三是专业足球运动员到中小学任教的教练资源短缺。
“完善校园足球培育体系建设,迫不及待。”他强调,正视校园足球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着力解决现有困境,才是推动校园足球提质增效,助推以球育人的关键所在。
▲嘉宾们就“如何以赛促教,以球育人”进行交流
上海市足球协会执委副秘书长秦国荣、中国校园足球国家队高中组主教练曲圣卿以及上海市小学优秀体育教师洪斌等人也对此发表了看法。
▲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展望上海青少年足球人才未来的培养模式、发展前景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介绍了近年来上海校园足球蓬勃发展的情况。在国家推进深化校园足球改革的大潮中,上海市多次积极响应,成为全国首批省级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立全国首个省级的校园足球联盟,相继成立市级大学生足球联盟、市校园足球发展中心以及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等机构。目前,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试点县(区)、“满天星”训练营、高校水平足球运动队、改革试验区五位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推进格局,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踢足球,会踢球,踢好球。
他也坦言,虽然目前上海校园足球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要进一步做好推广和普及,提升水平,还要继续扭转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观念,同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喜爱足球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健康成长。倪闽景认为,通过持续的课程建设、课余训练以及赛事打造,逐步改变整个社会观念,上海的校园足球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事实上,各方面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青足赛交流研讨会上首次出现了“形象大使”的身影。所有候选者均为从上海各区精英训练营中选拔出的“学业优异、运动拔尖”的高中生,经过组委会初选、网络投票、专家评审3轮选拔,最终,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的王嘉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李天诚、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程浩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的张君骁被评为2019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形象大使”,他们将发挥自身特长引导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为本届青足赛“形象大使”颁奖
研讨会现场,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为“形象大使”颁奖,并鼓励他们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做好校园足球的青春代言人,做好新时代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榜样。
继往开来谋新篇,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新添8支球队
校园足球应该怎样延续?怎样创新?
交流研讨会上,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谈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中国校园足球事业取得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进展:一是在全国38万所中小学校里面选择认定了25000所校园足球特色校,这25000所校园足球特色校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每周要上一节足球课,而且要经常性举办校内的足球训练,特别是竞赛活动;二是校园足球训练、竞赛等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足球工作的广泛开展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三是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开始成长,不同年龄组青少年后备人才的竞技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中国校园足球的传承与探索
对此,他表示,下一步校园足球工作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按照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更好地在普及上下功夫, 不仅要把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扩大校园足球特色校的范围,而且要把校园足球工作作为推动整个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和引领。二是更加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关心、支持、帮助校园足球的发展,让校园足球的发展在提质增效上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既提高校园足球的教学水平,也要提高训练水平和竞赛水平,更加高效地去培养优秀的足球发展后备人才,为提高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真正做出校园的力量。三是进一步完善支撑体系,让教足球的人能够更加踏踏实实地教,练足球的孩子们能够更加扎扎实实地练,这就意味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场地设施建设和各项扶持政策的建设。
研讨会现场,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大家庭又添新成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六中学足球队、江苏省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足球队、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足球队、安徽省合肥市满天星训练营高中足球队、喀麦隆法金飓风足球俱乐部队、比利时奥斯坦德足球俱乐部队、秘鲁亚马逊队、西班牙赫塔菲国际足球学院代表队等8支球队,加入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联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为新成员授牌。
(图文/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