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中学历史学科联合教研活动在桃浦中学圆满举行

朱慧 2025-10-02 11:38

2025年9月25日下午,普陀区中学历史学科联合教研活动在桃浦中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普陀区教育学院牵头,联合普陀区鲍丽倩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徐寒雄首席教师工作室、黄雅玲高级指导教师团队等共同承办,以“关注初高中衔接,聚焦生本课堂”为核心主题,邀请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苗颖老师开展专题讲座。活动通过“专家引领破题—课堂实践落地—评课研讨深化—项目推进部署”四大环节,构建起深度融合的历史教学研讨体系。

专家引领:拆解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核心策略

苗颖以“知所来 识所在 明所往——向前衔接的高中历史教学”为题开展在线讲座,从课标、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四大维度,系统拆解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操路径。她明确指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差异、科学搭建阶梯”,最终实现知识体系与学科能力的贯通进阶。

从课标与教材层面看,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的延迟发布,导致初中历史教材推行进度滞后于已实施的高中课标,形成“内容错位、要求重复”的现实问题。在内容结构上,初中教材以具体史实串联历史脉络,侧重生动叙事以激发学习兴趣;高中教材则在此基础上向“长时段、大空间”拓展,更注重梳理历史事件的因果逻辑与宏观趋势。知识呈现方式也从初中的“详细阐述”转向高中的“结论化陈述”,要求学生自主关联历史背景与深层意义。

在教学目标与方式上,初中课程以“了解、知道”为核心目标,教学多采用平面叙述,教材叙事风格具体鲜活;高中课程则以“认识、理解”为核心,要求学生在时空框架中开展多维度分析,教学方式转向“立体建构”,叙事风格以纲要概括为主,聚焦重大事件与历史发展的深层规律。此外,高中历史视角更趋多元,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维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认知能力。

苗颖强调,实现有效衔接需将初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视为“连续发展体”,避免初中阶段过度承担高中教学任务。教师需先系统梳理初高中在课程结构、内容深度、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再以单元整体设计为依托,对照课标与教材梳理知识梯度,用核心历史观念统领教学,搭建“脚手架式”学习路径,最终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结构性整合与自然过渡。

课堂研磨: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实践衔接路径

黄雅玲高级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康紫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为载体,呈现了一节聚焦初高中衔接的录像课例。她以“圆仁入唐求法”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巧妙构建起“激活初中知识—进阶高中能力”的教学框架。

在导入环节,康紫薇通过“鉴真东渡”“圆仁请决佛经”等学生初中阶段已学的中外交流故事,快速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过渡到高中阶段“文化交融”的深度分析维度。教学过程中,她设计“探动因—究转向—论影响”三大核心板块,每个环节均融入衔接巧思:

“究转向”环节,通过对比李白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与韩愈文章的儒学复兴主张,让学生在初中文学常识基础上,深入探讨唐代“儒、释、道三教互动”的思想演变,理解高中阶段“文化圆融”的核心概念;

“论影响”部分,依托圆仁入唐携带的物品清单,从初中的“史实记忆”延伸至高中的“文明互鉴”价值分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课例还注重史料实证能力的阶梯式培养:初中阶段多要求解读单一史料,而本节课则引导学生整合文献(圆仁日记)、图像(《天台胜境图》)、实物(携带物品清单)等多元史料,分析文化传播背后的技术与制度因素,实现史料运用能力的进阶。

思维碰撞:多维度评课提炼衔接优化方向

评课环节由各工作室共同参与,聚焦“初高中衔接”核心,从教学设计、史料运用、逻辑构建等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多视角思维碰撞。

黄雅玲副校长介绍本校历史教研组在初高衔接课题上的措施和本次课例的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自主梳理搭建核心知识框架,再设计进阶任务将雕版印刷术等技术发展与文化传播、影响力关联,实现从“记忆”到“理解”的能力过渡;课后拓展任务分析时代底色,帮助学生深化对文化发展动因的认知。同时,她也指出:“时代底色”的解读逻辑偏深,超出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建议史料选取需更典型以精准培养实证能力,并在逻辑构建与学情匹配间寻求平衡。

陈宇静认为,课例以“思想发展”为主线梳理隋唐文化气象的形成逻辑,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同时建议进一步强化“时代与思想的互动”,突出本土社会背景对思想成就的影响,优化内容分布以深化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讲解,并通过“悬念式设计”提升课堂层次感。

徐寒雄表示,课例以佛教为主线串联思想、科技、艺术、交流等维度,设计思路清晰、主旨明确,但在材料解读精准性、课堂冲突营造、作业设计创新性上仍有优化空间。

黄滔肯定了课例的材料准备与创新尝试,尤其认可“情境创设”的设计;同时建议结合历史教材单元结构与课标要求,进一步梳理隋唐文化繁荣与前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脉络整合与主线逻辑突出。

最后,鲍丽倩进行总结梳理,明确初高中衔接课堂的优化方向:情境构建需整合地理线索;佛教作为主线需把握“适度原则”;情境递进要注重“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自然过渡;需优先利用教材资源,明确“文化新成就”的核心内容,深入剖析时代特征与趋势;针对“课程难度较高、前期节奏沉闷”的问题,优化课堂时长分配与表达质量。

教研延伸:部署项目推进深化衔接研究

活动尾声,各工作室主持人分别布置后续项目推进计划,明确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作为核心研究方向,后续将通过“专题研讨、课例打磨、资源开发”等形式,持续深化衔接策略的实践与总结。

这次活动也是桃浦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组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活动承办地,教研组全程深度参与专家引领、课例研磨与评课研讨,不仅近距离学习了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先进理念与实操方法,更借助与全区优质历史教育团队的协作,打通了“理论认知—课堂实践—反思优化”的教研闭环。未来历史学科组把初高中衔接策略融入日常备课、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以更扎实的教研实践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