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象科技辅导员专题培训在上外尚阳成功举办

朱慧 2025-11-14 08:52

(通讯员 吴艳)11月13日,为积极响应国家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号召,探索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创新路径,提升科技辅导员专业能力,上海市气象学会联合上海市气象科普科创核心学校共同体,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成功举办气象科技辅导员专题培训。多位气象与教育领域领导与专家及来自全市28所学校的近50名科技辅导员齐聚一堂,共话气象科普教育发展。

上外尚阳作为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气象科普科创核心学校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为本次培训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科技分管副校长王夏在致辞中对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专家和培训老师们致以热烈的欢迎,并表示学校始终以气象科普教育为素质教育重要载体,希望通过本次培训深化校际合作,共享优质资源,打造气象科普教育的上海样板,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注入动力。

培训环节干货满满,三位专家带来了极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精彩分享。

国家新课标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基础》教材主编、中学地理特级教师何美龙以 “中小学气象科普目标、路径与建议”为主题,介绍了气象科普面临的挑战与现实困境、气象科普的目标和实施路径以及气象科普实施的若干建议。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性,为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了新颖视角,引发在场地理教师强烈共鸣。

上海台风研究所原总工、二级研究员李永平聚焦“学生气象科创课题选题与研究方法”,为科创教学提供了清晰思路与全新启发。李博士解析了气象类课题选题来源,强调选题需兼具意义、创新性与可行性;同时详解科技论文规范格式。为科技辅导员提供了清晰的科创教学指引,助力其更好指导学生开展气象科创课题,为提升青少年气象科创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市气象信息与技术支持中心大数据分析应用科科长孙娟,带来的 “气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实践”围绕气象观测网络、数据特征、质控方法、常用格式及可视化应用展开,结合台风“竹节草”个例,详解多源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技巧,并介绍 Python 等工具的实操应用。内容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科技辅导员提供了系统的气象数据处理思路,助力提升气象科普教学中的数据分析与展示能力。

上外尚阳气象辅导员甘灵老师代表承办单位进行了“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跨学科课程开发与实践”课题的汇报与交流。围绕课题概况、成果成效与后续展望展开,聚焦“气象 +”主题,介绍了气象跨学科课程设计策略、实践路径与评价机制。

布置于会场外的上外尚阳气象成果展区同样热闹非凡,展板与学生气象作品有序陈列,吸引了与会领导、专家及老师们驻足参观、细细品读。包括基于校园观测数据完成的各领域气象探究报告、手工制作气象模型、智能化气象作品等,充分展现了上外尚阳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探究能力。来宾与学生交流探讨,对学校依托气象资源开展的跨学科教育表示赞赏。展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为气象科普教育提供了鲜活范例。

上海市气象学会秘书长李保清作总结发言,对本次培训的成效给予肯定,强调了气象科普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希望辅导员将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深耕气象科普,依托已有资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育科学素养。李保清表示,市气象学会将继续整合资源,通过持续开展“专题培训、气象+融合创新教学课件征集活动、指导申报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和高质量办好上海市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共同为上海市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注入活力。

此次培训为全市气象科技辅导员搭建了学习交流的优质平台,不仅传递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用方法,更推动了各校间的合作联动。参会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将把所学知识融入日常教学,深耕气象科普教育,助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共同书写气象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