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报 | 7月28日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线下专场开讲!极致风暴:他们是最会“跟风” 的探索者

刘敏 2024-07-27 10:09

一年365天,台风、雷电、降雨,这些与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天气现象,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几乎影响到我们日常的每一项活动。由于气候变化,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这些大自然上演的“绝世魔术”,偶尔露出温柔之美,呈现壮观之态,但是如果它“发飙”,便会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这需要我们不断了解、学习更多的气象知识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于气象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简单的气象观测设备,到如今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超级计算机模拟系统,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监测和预测天气变化。我们知道了风暴的形成与大气环流、海洋温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明白了极端天气的出现往往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环流异常有关。

气象变幻愈发复杂,我们探索的问题越发深奥复杂,为何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寒潮却依然时有发生?强风暴的形成机制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更精准地预测和应对这些极端天气?

在探索这些问题答案的进程中,总有人在披荆斩棘,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线下场《极致风暴》,特别邀请三位嘉宾,为大家带来一场对气象世界的全新认知之旅。

01  诊脉天公,让梅雨有迹可循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与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早年在梅雨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梅雨先生”,他参与制定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推动相关研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诊脉天公,让梅雨有迹可循”。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中国季风性降水中最为显著的雨季。每年6月上旬到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由于长时间的时雨、时晴、高湿天气,使得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为“霉雨”。梅雨季节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高湿多云,以及风力较小。今年的梅雨似乎格外凶猛。最近“长沙1小时下了54个西湖”相关话题就直冲热搜。中国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而梅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区域性特点明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过去我国关于梅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更缺乏国家标准。各地都有自己的指标和关注点,有关梅雨监测的指标、方法层出不穷。2008年,周兵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了梅雨标准建设问题的讨论,之后在兴趣的驱使下,他正式接受了梅雨监测指标国家标准的制订任务,和团队开创了梅雨气候分区的新思想。近年来,他作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从科研技术人员成为直击气候热点的“科普达人”,为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发出权威声音。今年梅雨造成这么严重的汛情,这属于气候异常吗?梅雨期暴雨频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来听周兵聊聊气候那些事儿吧。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第737位讲者  周 兵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国家气候中心新闻发言人、二级研究员、气候服务首席,中国气象局新时代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森林草原防火高级专家组特聘专家,中国科协全国气候变化学科科学传播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亚洲季风和降水、气候系统诊断、气候变化监测、气候决策服务、气候变化科学传播。

02  天气预报的诞生

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卞赟(biàn yūn),是拥有三百多万粉丝的科普大V,为了方便网友认识他,他把自己的网名从天师卞赟改成了天师卡赞,天师二字,意思是讲天气的老师。致力于传播气象知识的卞赟发现,气象科普可以大幅度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从而维护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中国气象局工作时,卞赟参与到了天气预报的诞生与报道过程中,作为一名气象记者,为了让观众更为真切地感受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经常会选择身处危险的地方进行追踪报道,他与同事们频繁出现在台风、泥石流、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现场,在做直播期间,一块铁皮曾飞速从前方飞来,卞赟下意识地推开摄像师,铁皮便径直劈到身后的树上,“我亲身经历了与死神的擦肩而过。”

如今我们拿出手机,就可以看到最新的预报信息,既有实况信息,也有未来24小时逐小时的天气预报,包括每小时气温如何变化,天气情况如何变化,风力如何变化等等。还有未来两小时内,也有分钟级的预报,这是因为在我国,有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覆盖在国土,密度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精度非常好;同时我国还有像风云四号A星这种大国重器,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气象卫星之一,所以收集的数据非常完善。完善的数据,通过“派-曙光”这种我国最先进的大型计算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预报结论,然后交给预报员进行分析,从而更快地传递给公众。

准确的气象预报,背后有着无数像卞赟一样的气象工作者服务着大家,追风、逐雨、赶沙……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害之苦,让天气不再成为大家前进路上的牵绊。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第738位讲者 卞 赟  

中国科协气象学顾问,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协气象学顾问, 前中国追风小组核心成员,常年致力于气象、环保、地理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普工作。

03  雷暴的一生

00后的刘屹靖,是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校园中徘徊迷茫时,他已勇敢追梦,以独特的方式书写了许多与风暴有关的传奇故事,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力量,分享自己的追风暴经历和精彩作品,并投身于气象科普中,让更多人了解风暴,唤起众人的防灾减灾的意识。跟风暴有关的气象学知识叫中尺度气象学(mesometeorology),是研究中尺度天气系统及与其相联系的严重灾害性天气的学科,雷暴、暴雨、冰雹、龙卷等都属于这一领域,而刘屹靖所拍摄的风暴正是雷暴,属于强对流天气。雷暴分成普通单体、多单体和超级单体,平均100团普通单体中才可能产生一两团超级单体雷暴,可以同时产生雷电、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快速旋转,条件合适的时候可以看到空中有个像旋涡一样的云墙,层层叠叠,不仅拍摄视觉上震撼,科研价值也非常高。

在内蒙古拍摄一场冰雹风暴后,与当地牧民的交谈,让刘屹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风暴照片的摄影艺术看似高大上,但风暴本身对普通人来说是危险与灾难,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摄影作品。他意识到,拍摄的目的是拍到兼具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但并不希望风暴来到人们身边,自此刘屹靖做起了科普视频,试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风暴景观和科普知识结合起来。刘屹靖的风暴影像作品多次成为SCI期刊封面,他的作品让更多人看到了雷暴,知道如何识别风暴,当风暴来临时要怎么防御,怎样做到未雨绸缪。

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第739位讲者 刘屹靖  

中国首位00后 职业风暴摄影师,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气象科普人,专注于用影像科普气象。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中国天气合作摄影师,中国探险协会会员,第十二届“南昌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南昌市青联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大讲堂现场讲座预约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预约现场讲座!浦东图书馆1号厅座位有限,先报先得!
活动时间:2024年7月28日14:00
活动地点:上海浦东图书馆1号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