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三届上海市中小学校园应急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展示活动,在位于东方绿舟的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举行。来自全市16个区的64所学校代表队齐聚一堂,参加这一年一度的校园急救技能“大比拼”。各校在校园急救知识竞赛与宣教、单项技能展示、场景演练三个环节开展比拼,充分展现了良好的应急能力与素质,体现了上海校园安全教育的成果。
选手与评判各具专业水准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市红十字会承办,新闻晨报教育发展中心协办。
活动旨在切实提升校园应急救护保障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自救、互助意识,是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集中展示。今年是活动的第三届,对于各区各校,这不仅对引导广大师生学练救护技能、构建安全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更体现了上海在校园安全教育方面的良好传承。
活动中,各中小学校的师生代表们展示出了扎实的急救知识和良好的操作技能。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校园急救知识竞赛与宣教活动中,答题过程紧张激烈,学生们有冥思苦想、有眼疾手快、有欢呼雀跃……大家在记忆力的比拼中对急救知识产生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急救单项技能展示和模拟场景演练,比拼的是实打实的动手能力。包扎、心肺复苏、搬运伤员……选手们的一招一式,都在裁判的监督下进行,丝毫不敢大意。模拟场景演练包括地震、火灾、爆炸、踩踏等突发灾害和事件的伤情处理与应对。各年龄段选手们纷纷拿出最佳的演练状态,一丝不苟地完成各个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裁判队伍全部由来自上海市红十字会的专业裁判组成。专业裁判既保证了比赛中评判的公平公正,也对选手具体技能发挥的细节一目了然,从而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课程设计助实训基地“领先一步”
在2019年刚过去的这个暑假,随着《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正式发布,“安全实训”一词开始进入家长和老师们的视野。根据《办法》,“初中学生社会实践主要评价内容为学生参加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办法》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需完成安全教育24课时,其中,在上海市级公共安全教育场馆的安全实训不少于8课时。
“不要小看这8课时,要完成全上海约13万名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意味着全年160天的满负荷工作量。”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实训教学部部长黄一鸣说,“在基地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与综合素质评价的对接,在课程和师资上都做了充分准备。目前,绝大多数的辖区都已经与实训基地制定了安全实训计划。”
今年9月底刚满周岁的实训基地,虽然并不是为了综合素质评价而建,但是如今俨然成为了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必备“修炼场所”。在全社会日益关注公共安全教育的当下,学生的安全意识、识险避险能力,同样是陪伴学生一生的必要素质。
2017年,当实训基地刚刚开工之际,相关的课程软件就已经同时开发。在上海市教委的组织下,公共安全领域方面的专家和教育教学专家携手完成了“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实训纲要和实训方案(试行)”的编制。紧接着,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也紧锣密鼓地推进。这边实训基地在建设中拔地而起,那边课程和教学团队也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成熟。
为什么课程顶层设计要做得那么早?黄一鸣在介绍时表示,即使场馆建设十分完善,其硬件和设备在使用后就不可避免走向淘汰。场馆唯一的竞争力来自不断健全的课程体系和可持续成长的师资队伍,优质的软件和人才可以帮助场馆适应外部的各种需求。
例如,实训基地与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合作,共同进行公共消防课程的开发。课程一旦完成,立即成为向公众进行消防科普的资源,方便相关部门进行推广展示。
与高校的合作也已经开展。实训基地与上海海事大学工程安全学院合作建设产学研整合研究基地,成为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校外工作站。高校师生将科研手段与实训基地的设备相结合,分析疏散演练课程实施中的各种数据,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和实施。
在对外辐射方面,实训基地帮助上海中职校联盟训练了2000多名来沪中职校求学的云南学生,此举引起了云南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云南省教育厅在学习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经验后,也计划在云南建设类似的安全实训基地。
在介绍的同时,第三届上海市中小学校园应急救护基本知识与技能宣传展示活动正在户外紧张激烈地进行着。参加活动的很多学生,都将在未来某一时刻再次来到这座实训基地,为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积累8课时。到那时,他们的公共安全素养无疑会更加成熟,表现也将更加自信。(文/袁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