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节启幕,“嘉年华”上尽显小创客风采

吴家萱 2019-05-22 10:30

        2019年5月19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承办的上海市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节——上海市第十二届青少年创新峰会暨2019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会,在上海科技馆顺利启动。同时,上海万千小科技迷的“嘉年华”——第十四届青少年科技节也正式拉开了帷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巡视员季晓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顾问包起帆,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顾问刘玉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工作处副处长钟倩等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在即日起到年底的大半年时间里,上海市和各区、学校将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科普基地参观活动、科学普及传播活动,引导青少年聚焦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目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加入到科技创新实践的行列。

青少年科技节启幕,“嘉年华”上尽显小创客风采

市级引领,区内活动百花齐放

        青少年科技节是上海科技节的重点活动之一,围绕着本届科技节“万众创新——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主题,立足本土教育实际,紧跟青少年科创后备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互融共促青少年科创活动的开展。

        当天启动仪式上,上海市第十二届青少年创新峰会暨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年会主论坛同时启动。在这样一个展示青少年科技创新风采的盛会上,出席领导与嘉宾为“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小研究员”及“明日科技之星”获奖学生颁奖,激励他们在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路上进一步锻炼自己,与时代共进,向着理想之光前行。与此同时,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学生风采录》于当天首发,这本记载着优秀小研究员们成长点滴的风采录取景他们青春年少时的奋斗,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研究生活提供不竭的动力。

青少年科技节启幕,“嘉年华”上尽显小创客风采

        主论坛“青少年与院士共话创新”上,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作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的双料顾问,与青少年们代表们亲切互动。著名全国劳模、“抓斗大王”包起帆也对科创少年提出殷切希望。科研使命的生生不息与科学精神的薪火传承,激励着每一位学生。周致君同学代表明日科技之星及市青少年科学院优秀小研究员分享她的个人经历与独特感受。学者专家的辛勤指导与青少年们的孜孜以求在科技殿堂融汇交流,思维碰撞共谋难题破解之道,创想迭出再写奋进之章。

        “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既要求宏观前瞻的顶层设计,又需要贴近实际学情、符合区域特色。在本届主题的指导下,在市级活动的引领下,本市16个区都举行了青少年科技节,并着力在提高活动实现上下功夫,与区域优势、校园文化、社区特点深度结合,在科技领域的拓宽上、实践形式的多样上、青少年科学思维与核心素养的锻造上均呈现出“量质齐飞”“百花齐放”的样态,将区域、校际间的差异转变为焕新发展的生长点。

        创新峰会暨年会启动之后,全市16个区的分论坛将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持续开展多形式、多维度、多领域的科创活动。本届青少年科技节以基层活动为重点,要求“人人都参与、校校有活动、区域创特色”。各高校、各区除积极参与市级活动外,还组织了彰显区域和学校特点的有创意、有规模的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爱的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科技传播实践活动。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园区通过向中小学开放,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促进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

青少年科技节启幕,“嘉年华”上尽显小创客风采

手段创新,人才金字塔日渐雄伟

        青少年科创现在有多火?从第十二届青少年创新峰会上的多项评选活动便可见一斑:“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之星评选”“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上海未来工程师”。这些不同类别,不同年龄段的评选,展现了上海青少年科创这座“金字塔”的宏伟——塔尖人才济济,塔基储备雄厚。

        树立起这样一座科创金字塔,与上海创新人才培养做法,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科创密不可分。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就是在人才梯队建设的初衷下应运而生的。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推出,委托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组建,旨在建立完善的优秀人才发现、跟踪、培养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潜力和一定科学实践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梯队。成立至今的十年时间里,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通过设置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开放型的创新工作室,开展专题研修、课题研究、科学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青少年搭建开放多元、互动协作、自主创新和亲历科学的平台。

        另一项创新来自综合素质评价。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促进各高中学校积极开展科创的“强心剂”。2016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携手组织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实验项目,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通过校内校外领域联通,课内课外学科贯通,线上线下平台融通等策略,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拓宽科学视域,训练思维方式,丰富学习经历,培养创新精神,塑造人文情怀。

        实践工作站项目特色之一,就是在全市各区设点布局,架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27-108”三级管理体系。即上设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2个市级总站;中设由19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1家高校附属三甲医院承担的27个实践工作站;下设由84所市区级实验性示范高中、16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5家科普场馆、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家环境监测站、科研院所组成的108个实践点。

        实践工作站汇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采用纵横交织的形式,设计基础课程和研究课程。基础课程以科学研究的应知应会为纵轴,开设科学探究意义、方法和实施,实验室安全教育及仪器设备的认知与使用,实验数据处理,实践参观等课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研究课程以工作站的学科特长为横轴,开设生物学、医学、化学、计算机、环境、数学、工程光学、工程机械、天文等12大类课程,通过讲座、实验、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注重实践、激发兴趣、培育创新。第十二届青少年创新峰会上,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老师们与天文学创新工作实践站学生们带来了一幕情景剧,展现了学生们在实践站里的学习过程,以及老师们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据悉,创新工作实践站模式也将随着上海中考改革的脚步,向初中学段推广。

青少年科技节启幕,“嘉年华”上尽显小创客风采

成果展示,学生尽显“脑洞”创意

        搭建展示平台,放大科教效益。本届青少年科技节还举办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和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创新实践成果展。全市16个区将自己的特色措施汇聚一堂,优秀小科学家的智慧“脑洞”创意迸发。

        虹口分院形成“四位一体”的辅导模式,建立“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打通校内外、沟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培养一批优秀出色的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校内外科技教师;杨浦分院十多年来坚持贯彻“双进入”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杨浦高校集中的智库效应,建立了兼顾“普及”与“提高”的“三环联动”运作机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创新项目,成绩可喜,未来可期。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的王乐乐此次展示了她的创意——奇妙的手指乐曲。该项目依据将手作为“乐器”进行演奏的灵感,通过左右手指尖相互触碰发出音符。这个小发明不仅可供时尚年轻人娱乐休闲,还能让手指不灵便的人来进行指法练习。王乐乐说,自己一直喜欢创新,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点子。在高中接触到创新课程后,不仅让我将信息、物理等课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更结合了自己在音乐方面的特长,设计出了“手指乐器”这样有趣的项目。感谢社团老师汪玥辉的悉心指导,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手指乐器”,王乐乐还设计过将雨声、风声信号转化为对应的音乐数据,借助人工智能算法还原大自然声音的小发明。在用科技力量转化自然韵律的探索道路上,王乐乐的创新永不止步。

        “现在的高中生真是不得了,已经开始探索研究生的课题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上,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张陈对控江中学徐希阳同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能让医学专家发出如此感慨,徐希阳的研究的确与众不同——利用麝香酮来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并治疗骨质疏松,不仅需要拥有更为高深的知识认知,也需要加倍投入研究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件看似与高中学习毫无关联的研究。有趣的是,打开徐希阳灵感的,居然是电视“宫斗剧”中“麝香可以打胎”的情节。徐希阳通过小鼠实验,验证了麝香在小鼠去卵巢模型中的作用,并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深情地说,今天的青少年成长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政府以及学校为青少年搭建了实践与展示的大舞台。同时,当代青少年肩负的使命重大。中国要在高科技上脱颖而出,走入世界前列,未来就在今天的青少年身上。

青少年科技节启幕,“嘉年华”上尽显小创客风采

今日典范,期待未来成精英

        在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上,2019年《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学生风采录》首发,共收录了68名优秀、市级、区级小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以及他们的科创感悟。

        细小之处见大创意,从日常生活中小细节的实际运用出发,是不少小研究员们获得项目的灵感来源。例如,来自敬业中学的戚辰悦的研究课题是“食用级护手霜的开发与研究”,育才初级中学孙涵柠的课题是“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节能燃气灶”,虹口高级中学汪君洋的课题是“用废旧棉衣制备活性炭”,青浦区华新中学苑晨稀的课题“多功能防风衣架”等,无不呈现出小研究员们对日常生活独特的观察角度。

        生活在大城市中,城市各种环节运作的机制同样是小研究员们所热衷的。很多小研究员不约而同将城市交通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如格致中学奉贤校区马靖悦的课题“对于上海地铁自动检票机入口处布局的创新与改进”,交大附中杨晓芙的课题“上海市共享单车‘成长的烦恼’的调研与思考”,行知二中实验学校蔡斯凡的课题“特大城市交通压力大的解决方案——以上海创新中运量公交线路为例”,控江中学刘俊杰的课题“轨道交通站内连续上下客转换系统”等,体现出当代青少年对所居住城市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用科技力量展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一直是上海青少年科创的热点主题之一。华东师大附属进华中学的郭家晔的课题“智能超声波导盲器”,金山中学左高歌的课题“基于脑电波复杂度分析的癫痫检测探索实验”,都是科创少年们和他们的指导教师用内心“温度”抒发人文温暖的典范。

        杨雄里院士在共话创新论坛上表示,科技节上学生们展示的科技创新项目,充分显示了当今青少年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展现了他们在创新道路上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这些战胜困难的经历,是对科创成果本身而言更加弥足珍贵的财富。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在科创道路上走下去,在未来真正的科学研究道路上继续努力。

(文/摄  袁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