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洁)2025年11月19日,“乡土育新苗 实践促成长——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实践育人衔接范式阶段性成果展示暨G9联合学区文化项目、钱圩学校强校工程展示活动”在上海市金山区钱圩学校成功举行。
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戴耀红,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周雯婕,金山区教育学院院长方德平,金山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负责人沈丹萍,基教科冯海玮博士,金山区G9联合学区管委会主任、干巷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孙全新,上海市特级校长、蒙山教育集团管委会主任张连芳,上海市特级校长、钱圩学校原校长陈辉忠,G9学区成员学校书记校长、学科骨干教师,第二轮强校工程实验校教师代表,以及学生、家长、村居、企业及共建单位等代表参会。

展示互动环节,各校实践育人课程及作品纷纷亮相,“半亩方塘”“品陶学艺”“纸要创艺”“太空植物”“杏叶成趣”“桃源味道”“穿针引线”等9个摊位前,挤满了各校的师生、学生家长及社区、企业代表,初冬寒潮,暖意融融,共同见证一场扎根乡土的育人实践盛会。

主旨发言环节,攻关计划团队主持人、金山区钱圩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胡丹英作《乡土育新苗 实践促成长》主题发言。胡丹英系统阐述了G9学区以“实景学习”,为核心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实践育人衔接范式。她指出,要从“动手实践”升维至“实景学习”,让知识在真实问题现场流动。钱圩学校构建了“三圈”场景生态:快乐运动圈将体育融入自然环境,赏玩学习圈在藕塘果园设立学习点,社区服务圈引导学生参与农业基地服务。学校还设计了1-9年级分层任务体系,低年级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进行感官启蒙,中学段进行探究性学习,高年级则开展土壤改良、生态池建造等项目化学习,形成了“数据链、文化链、实践链”三链衔接的育人路径,让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符号。
主题展示环节,攻关计划学员、成员学校师生依次展示。
钱圩学校张凤、钱之英等师生团队围绕《“圩园”里的成长交响曲》主题,演绎了一场发生在圩园里的成长故事。语文、英语、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组生动展示了半亩方塘”项目的各学段跨学科实践成果。从学生提出“换个盆”的朴素愿望开始,不同学段学生共同参与藕塘建设:低年级用树叶贴画记录自然,中年级检测水质、制作解说牌,高年级则设计建造“鱼藕共生系统”。项目形成了跨学段成长链:二年级的水培记录成为九年级生态模型的依据,三年级的童谣被六年级制作成语音故事。这片藕塘不仅治愈了枯萎的藕苗,更打破了学科壁垒,让数学成为量土地的卷尺,语文成为写童谣的笔,劳动成为最光荣的汗水。

吕巷学校胡佳艳作《“桃源文化”传承的课程衔接之路》主题发言。胡佳艳老师分享了“多彩桃源”课程的学段衔接实践。该课程分为“美好桃源”“美味桃源”“美忆桃源”“美韵桃源”“美俗桃源”五大板块,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内容:低学段通过闻桃子、拼果盘、画桃子等具象活动激发兴趣;中学段融合美术构图与数学比例进行创意水果切雕;高学段则深入蟠桃研究所开展风味成因探究,完成品牌设计与营销策划。课程还通过“家校社”联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携手社区举办活动,让桃源文化在整个吕巷生生不息,实现从文化感知到创新传承的完整闭环。

龙泉学校王斌作《“三阶三融”助力随迁子女扎根乡土》主题发言。王斌老师聚焦随迁子女成长,分享了“三阶三融”育人模式。低学段“识龙韵”通过龙形道具、端午香囊等实物进行文化启蒙;中学段“绘龙形”引导学生制作龙舟模型、刺绣龙纹香囊,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文化内涵;高学段“传龙魂”则组织学生开展社区传播、文创设计,甚至调研民乐传承现状。学校以山阳镇“天龙、地龙、水龙”文化为载体,通过阶梯式实践设计,让随迁子女从“异乡客”转变为“新金山人”,在乡土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与身份认同。

干巷学校王伟燕与学生作《杏品育人·成长之路》情景剧展示。干巷学校以700年银杏树为文化载体,构建了“感知-探究-创造”三阶育人路径。低年级学生通过银杏叶贴画、诗歌朗诵等感官体验,初步建立与自然的联结;中学段学生深入探究银杏文化,制作叶脉书签,理解传承的意义;高学段学生则运用编程、传感器等科技手段,设计“银杏智能种植系统”,开展树高测量数据分析,实现从文化认知到科技创新的跨越。学校通过这一完整链路,让学生在九年时光中完成从模仿到探究再到创造的成长蜕变,将银杏“坚韧风骨”的精神内涵内化为品格特质,真正实现了科技、人文与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
新农学校高雯俊及师生、家长作《从一颗生菜看劳动教育进阶路》家校论坛。新农学校通过“水培生菜”项目展示了劳动教育的学段衔接设计。四年级学生每天测量生菜“身高”、绘制观察画,通过“劳动星星”奖励培养情趣;七年级学生则进行营养液配比实验,撰写科研报告,培养志趣。学校创新“代际共学”模式,将学校的“生产劳动”与家庭的“生活劳动”连接,让祖辈的传统智慧、父母的陪伴记录与教师的专业指导融为一体。动态评价体系关注各阶段成长价值,使劳动教育成为连接三代人的情感纽带。

专家点评环节,两位专家进行高位引领,深化范式探索。
周雯婕充分肯定各校实践成果,指出三大亮点:第一,学段衔接精准有效,各校利用九年一贯制优势构建了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如钱圩学校“三链”融合让知识如流水般自然流动;第二,资源转化能力突出,各校将本地自然物产、非遗民俗转化为丰富课程,使乡土成为“没有围墙的教室”;第三,协同育人生态成熟,新农学校“代际共学”等模式让学校、家庭、社区形成育人合力。她建议后续要深化课程图谱建设,构建乡土资源与多学科能力的双向索引,并设计初阶、中阶、高阶课程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戴耀红从教育本质出发,总结了实践育人的深层价值。她认为各校重新定义了学习的目的一一从“知识改变命运”转向“让生命更加美好”;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德智体美劳全面融合,如在菌菇种植中感受生命美学;创新了学习方式一一打破课堂围墙,融入AR技术、社区实践。戴老师特别指出,今天的“乡土味”已不是传统的土味,而是融合了时尚、自然、诗意的现代教育形态。她建议项目组在后半阶段要加强”衔接范式”的规律提炼,形成可推广的普适性成果。
领导讲话环节,方德平从区域教育发展角度提出指导建议。他强调乡村教育不是城市教育的简化版,而是扎根乡土、独具特色的教育形态。各校实践体现了三大优势:一是立足文化根脉,如吕巷学校的桃源文化、干巷学校的银杏精神;二是发挥学段连贯优势,让学生在九年中形成深刻的文化印记;三是创新机制保障,通过双导师制、混融共同体等推动可持续发展。他建议未来要深化“科艺融合”,加强教师跨学科能力培养,加快乡土资源数字化建设,让实践育人成果在更大范围内辐射推广。

活动中,干巷学校孙全新校长,吕巷学校党支部书记徐光辉、龙泉学校校长赵建芳、新农学校党支部书记徐勇、钱圩学校党支部副书记缪灿萍共同发布了《G9学区乡土实践育人资源地图》,系统整合了五所学校的自然风貌、物产特色、非遗文化等资源。
本次展示活动生动呈现了G9学区在实践育人领域的深耕成果。从半亩方塘到多彩桃源,从龙文化传承到杏品育人,各校通过实景学习、文化传承与学段衔接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孩子铺就了一条“脚下有泥、眼中发光”的成长之路,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