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海市中小学卫生教师培训研讨会”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举行。此次培训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邹海东教授,为学校卫生工作负责人和教师带来了一场“青少年近视防控”讲座。
近年来,近视防控成为我国卫生保健领域的热点。去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青少年近视防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近视患者已近6亿人。其中,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居世界第一,近年来,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近视不但影响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质量,而且更可能影响到其今后就业的专业选择。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我国高度近视人口也呈迅速上升趋势,上海个别区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已跃居成人盲因首位,一旦高度近视致盲,将严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
讲座向教师们分析了导致近视的几种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几乎都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以学生为例,导致近视的因素包括不正确的看书写字坐姿,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写字台灯光不符合标准,以及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等。专家建议,“走出教室,让学生们多活动”是防控近视的有效手段。
与会教师们表示,不能再将近视看作是每个学生的小问题,而要将其视作育人的大问题,让所有人意识到眼睛保护的重要性,是爱护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基础工作之一。
针对近视防控的严峻形势,本市教育和卫生部门围绕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及本市有关文件要求,依托本市医教结合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学校健康宣教、学生健康体检、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建设等措施,从环境创设、政策干预和健康宣教三个方面构建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综合工作体系。
例如,上海全面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的“三课两操两活动”制度,每周开足开齐三次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日安排课外活动课。体育活动的落实,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必需的体育锻炼和眼休息时间,有益于缓解视觉疲劳并养成科学用眼习惯。
同时,上海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和开展青少年近视干预项目,实施了“儿童近视综合防治——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幼儿园中、大班儿童和中小学生的屈光发育档案体系,相关档案数据录入上海市眼病防治信息系统,为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防控奠定了基础,并成为常规工作每年开展。2015-2017年,上海又开展了“青少年近视干预”项目,抽取8个区24所学校作为试点干预校,试点对象为一、二年级小学生,该项目是在原有日常户外活动安排的基础上,额外增加40-8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采用可穿戴设备进行智能监测和个性化指导干预。
在环境创设方面,早在2008年,上海就对全市中小学校的教室光环境进行了改造。2011年,上海起草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室照明设计规范》,并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上海市地方标准发布。同样在2011年,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课桌椅配置改善工作实施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的要求,在10种型号中选择符合学生身高的课桌椅,每间教室内应配置2种以上不同型号的课桌椅,或配备可调式课桌椅。这为学生的坐姿习惯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年来,上海通过开展主题为“健康生活、幸福成长”的青少年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在青少年学生中传递健康理念、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活动结合健康主题日和当前健康热点话题,以多种活动形式,学习用眼知识,预防近视、保护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