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经典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中第二代“琼花”的扮演者、著名舞蹈家薛菁华一登场,一口“滴滴刮刮”的上海话,瞬间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
6月25日至27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将作为“红色静安·百年经典”主题系列活动重要内容在美琪大戏院上演。作为系列活动之一的《红色娘子军》主题展览于今日起在剧场同步展出。
本次活动由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演艺有限公司、上海美琪大戏院协办。
这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度来到静安演出,但薛菁华与“美琪”的缘分早在童年就结下了,“那时候美琪还叫北京影剧院,阿拉一直在这里看电影。”而她的芭蕾舞启蒙,也正是源自电影,“我还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是《十月革命》,里面有一段芭蕾舞《天鹅湖》的片段。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垫着脚尖跳舞的。”
后来,薛菁华的母亲在报纸上看到北京舞校来上海招人,就带她去石门一路的招生点报名。就这样,薛菁华开始了北上学舞的历程,也有幸遇到了《红色娘子军》。
“20世纪30年代的海南,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的丫鬟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和战友们的帮助下,经过血与火的战斗考验,从一名苦大仇深的乡下丫鬟,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这样一段革命历史故事放诸今日语境,其精神内核仍富有强大的感染力。
作为中国民族芭蕾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由革命历史实践中生发而出,在苏联戏剧芭蕾的熏陶中,将芭蕾审美与中国传统艺术融会贯通,创造出新的舞蹈语汇。
剧中不乏对芭蕾艺术的民族化创新,将中国戏曲中的亮相、圆场、顺风旗、托按掌,以及黎族民族舞蹈元素等,融入到曼妙的芭蕾舞姿中,艺术性地表现出革命军人的力量感、正义感。
而包含中国传统乐器的管弦乐队、民歌旋律的配乐、载歌载舞的伴唱形式,无一不打破了芭蕾艺术的陈规,开拓出了一片属于中国民族芭蕾的新天地。
在薛菁华看来,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离不开台前幕后所有人的努力,编导、舞者、服装、道具,甚至是负责后勤的大厨,每一个人都为这部作品的最终呈现,卯足了一股劲,“那时候,我们的军装用的是特殊的面料,漂亮挺刮又耐用。服装师傅为我们量体裁衣,保证了军装的正气又不妨碍舞蹈动作的发挥。舞鞋也是专门定制的。”
对于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们而言,《红色娘子军》的一招一式都是如同教科书一般的存在,是每个中芭人的必修课。半个多世纪以来,从第一代“琼花”到第六代“琼花”,《红色娘子军》在一代又一代中芭人的努力下,续写着属于中国芭蕾的艺术佳话。前不久,新一代“琼花”邱芸庭接过了前辈接力棒,“看着这群年轻人,现在的身体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胜于蓝。”
新的时代不断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而对今天的观众来说,《红色娘子军》既是红色经典英雄故事,也是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女性故事。时至今日,革命女性的勇敢、坚毅、勤劳、善良,在美琪大戏院舞台上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同步举行的主题展览上,由中央芭蕾舞团提供的、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展品,饱含着一部红色经典的持久生命力,陈列于历经八十载岁月积淀的美琪大戏院。历史的交响乐在这里碰撞发声,奏出一曲昂扬的精神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