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上海在高中学段推行“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2015年推出“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2016年进一步在高校推出“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最终形成了从义务教育阶段到大学阶段,适应各学段特点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四化”的有效推进,最终形成了学校体育课改的“上海模式”,成为落实“健康上海2030”规划的坚实保障。
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开始推行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目前,专项化改革在复旦附中已逐步走向成熟和深入,学校正着力发掘课程、教材、各运动项目之间的德育内涵和功能,积极构建体育平台,融合其它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项化体育能力。
据介绍,学校体育教学课时结构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实行按年级分段,以学生选项组合,组建专项班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每班每周四节体育课,每两节课连上,男生设9个项目,女生设11个项目。高三年级以“两节专项课+一节基础体能课”形式组织实施教学,专项课组织形式同高一、高二。基础课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
每学年,学校先根据师资和场地情况开设专项,学生再按兴趣选项。在每学年的第一节体育课上,全年级学生进行选课。随后再按照小班化、教学场地、调剂原则等分配至各选项班上课。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最喜欢的前9个项目分别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足球、网球、游泳、武术、跆拳道。
实施专项化后学校逐步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开展不能局限在体育课内,培育良好的体育素质更要实现课程一体化延伸。为此,学校成立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羽毛球、游泳等体育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作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与排球传统特色学校,学校常年参加各级联盟联赛,并在专项教学班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每年校运会入场式上,采用专项班入场表演的形式,展示不同体育专项的风采;每届毕业班学生在高考前最后一周举办《体育课程结业汇报演出》,集体展示三年专项学习成果,全年级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该活动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复旦附中一项特色体育文化项目,取得了较大的反响。
实践证明,专项化改革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体育教师地位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课上更加强调指导而非传授。体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随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学习情况而定。教学模式上也倡导学生采取合作探究,注重发挥体育运动的团队合作优势,进而引导学生养成互帮互助、探索探究的合作精神。(文/袁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