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刊》聚焦 |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摇号时代,如何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

朱慧 2021-05-10 18:29

       2020年,全国各地陆续发布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新规。招生纳入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注册、同步招生;严禁通过各种手段在招生过程中选拔学生,不得面试或笔试,不得将竞赛成绩作为参考条件……这些对于民办学校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民办学校如何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民办学校的办学理念将会是学校定位中的重中之重。

       从包玉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包校”)来看,2007年创办之初的定位是,开办一所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不出国门,就能具有中国文化的根,接受与世界一流寄宿学校接轨的国际化教育。学校多年实践提炼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在摇号时代,仍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性。

▲图为本文作者: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

坚持“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十多年的成功办学经验让包校更加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坚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必须适应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摇号政策前,包校按照学前教育对幼儿的科学评估方法,从不进行学业上的考核,而是通过面谈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评估。面谈考察不采用笔试形式,通过语言行为、观察交流,了解基本情况,包括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学习潜能、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等。

       通过对2020年摇号录取和已经入学一学期的一年级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尽管由于在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同,造成学生英语水平有一些差异,但是学生群体背景更多元化,在智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往年并无差异。语言方面短暂的挑战并不代表真实的智力水平。

       包校认为大部分孩子都是优秀的,即便个别学生入学时有差距,也是可以在今后的教育中赶上来的。包校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并且注重学生先天潜质的发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教师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学生

       在摇号政策之下,作为学校既要看到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但关键是要观察、记录、分析、研究学生的表现,有针对性培养。这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研究性的教育观与能力,观察、记录、研究、分析、归纳教育原生态的现象。

       在2020年电脑摇号录取的学生刚入学的前几周,学校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和学生待在一起,观察每个孩子的性格、学习风格、优点和弱势等,在和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同时,为设计适合每个孩子个性特点的学习活动收集信息,做好准备。同时,设计适合孩子学习背景和学习水平的任务,让他们能够在付出努力后达成目标,从而产生成就感,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予以肯定。

       包校针对摇号入学学生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支持,包括:语言支持,即根据不同的语言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别分别教学,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多支持;与学生进行更多沟通互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心理咨询沟通;创造性培养,即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与作业中,大胆表达新的想法和创意,积极探索;通过家校协力会、家校三方会议等展开更多家校沟通。

重视课程和课程改革

       在课程方面,重视课程和个性化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上海+”课程:即坚持中国国家课程的理念、标准、方案与教材,引进、吸收、融合国际课程中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高中阶段开设“国际+”课程:开设IGCSE和IBDP课程,同时开设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门中国国家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提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2010年我刚加入包校时,在包副理事长主持下与就职包校的能讲流利汉语的英国教师马良(Charles Prior)一起研究包校的课程与教材,2016年还把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试行稿)课程方案共计十多万字全部翻译成英文后,组织学科组将之与国外 课程进行系统比较,博采众长。

以个性发展为关键,营造多样的校园文化

       包校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科技艺术、体育、文学、辩论等方面的才能。包校学子阳光、自信、包容、创新的品质体现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RUN-A-WAY俱乐部(即骑行俱乐部)筹办公益骑行,助力血液肿瘤患儿健康成长;连续几年举办“包校创办人挑战赛“,200多位参赛者和志愿者以“为爱畅游”为主题,挑战自我,关爱自闭症儿童。从小事做起,开展为期一整月的“日行一善”主题活动等等。

       包校的体育活动具有时间长、项目多、挑战性强和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每天为90分钟,中学阶段是两个小时。体育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体力,更有对心理和意志的锻炼。张贴于包校体育馆入口处的“冲突解决角”宣传栏图文并茂,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发生冲撞与矛盾时,如何正确处理的六个步骤,有利于学生之间解决体育课上的矛盾,及时引导他们有效地进行沟通。

坚持阅读领先,打造书香校园

       双语教学是包校课程特色,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培养双语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词汇和语法,而要进行广泛的阅读。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才是关键所在。“整本书阅读”是包校双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学部一位女同学在听了澳大利亚动物学家简·拉达在包校做的讲座后,凭借优秀的双语能力把近四万字的简·拉达著作《我的野生动物的影像日记》翻译得引人入胜。包校两位初中部同学在人文课普法战争的学习后,创作发表了短篇小说《光明与黑暗之书》,人民教育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评价:“用文学的笔触把这场战争刻画得波澜迭起,惊心动魄,一个个人物形态各异,历历如在眼前。中学生伙伴阅读该作品,不仅可以满足好奇心,更能步入时间隧道,观看历史风云,倾听王朝瞬息的声响,思考人生的追求,谴责战争的罪恶。两位作者年仅十四五岁,小小年纪有如此的文学爱好、文学潜能、文笔功夫,令人欣喜,值得称赞。”

重视培养科技素养,科技创新之果结满校园

       小学部的一名男孩因为研究抽水马桶水箱的秘密,把学校卫生间里的水箱拆下来,学校发现这个问题以后,不但没有处分,还提出要学生注意安全,并和学生家长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名学生的家长也很支持他,特意在家买了一个抽水马桶让他拆装。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从能自己动手开始,家里的物品基本都拆过。这名学生后来在国际乐高比赛中获奖。

品格教育百家争鸣,共筑良好校园文化

       包校重视情感教育,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有序推进。疫情期间,汇聚全球十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包校师生、员工、家长们用出色的成绩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与线上教育中取得胜利。从松江校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报道宣扬正能量,field study社团为武汉医院发起的筹款活动,身在海外、用“人传人”的接力方式运送抗疫物资至湖北医院……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全体包校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包校力量”,践行着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确保师生员工的健康安全和校园的平安稳定。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民办摇号政策、国际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包校始终坚持“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立德树人、坚守教育初心的使命没有变,“引进来、走出去”、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方向没有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决心没有变。

       随着我们步入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当努力回归培养人才、关怀生命、助力生命成长这一根本目的,应当尽快从知识传递过渡到终身学习技能的培养,应当让孩子享受人生的幸福。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人际互动、情感交流将永远不可替代。

       教育在哪里?就在于我们面前充满朝气的学生,他们就像初升的太阳,当每天从东方跃出时,给我们带来的是千变万化的朝霞,没有重复,不会倦怠。教育生涯的每一天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惊喜,新的希望,新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