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体育素养 | 余万斌:理解发展方向,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体育素养

吴家萱 2021-09-13 10:14
8月1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光明网、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线上研讨会举行。来自上海、北京、苏州、成都、武汉等五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以及体育素养测评未来的应用场景”主题,以连线的方式展开探讨和交流,为用好学生体育素养测评体系与体教融合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议与殷切期望。

对学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分析,是成都体育学院余万斌教授的一个研究方向。余万斌教授认为,学生体育素养研究近20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集中于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测评体系的研究。包含学生体育素养在内的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指向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运动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基本目标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2014 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学校培养目标,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了评判依据。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首次在国家这个层面的政策文件当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理念。

2018 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统领体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归纳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内容。

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作为核心追求。

通过梳理政策标准走向,可以看到,国家对体育教育发展高度重视,体育素养评价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学生体育评价体系已比较完整科学,可持续、可操作、较系统,如监测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的研究体系评价,如对学生的体育态度、兴趣习惯等价值观建立了综合的评价体系等。

余万斌认为,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测评维度和内容,但是在评价测量的领域当中,包括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的责任和价值判断等,无可行的评价工具和可行的方式,基于数量、对有些人群的评价还处在理论模式的阶段,未来还应该多加强不同研究人群的评价。

余万斌表示,研究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的、基本的工作,也是检验学校体育工作的指标。因此,要正确把握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和整个学校体育的评价的关系,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训,帮助他们在勤奋锻炼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合理的评价,引导全体学生提高体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