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中学高一年级开展学习系列化思政课程

朱慧 2021-11-17 08:00

       (通讯员 王美霞 杨与祝)10月29日上午,奉贤中学全体2024届高一学生在学校报告厅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第七讲,主讲人为学校政治学科教师范玲萍。

        范玲萍借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一句话开始了本次思政课程,并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因此现今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范玲萍在课程中通过如何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几个方面指明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体有哪些方面。在此讲解之后,她带学生们究为何要增进民生福祉之因,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此部分内容的最后,范老师还以思辨性的语言让学生结合历史经验、现实进程感悟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尽力而为同时也要量力而行。

       在后半节课程中,范玲萍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探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相关理念。范玲萍基于雄安新区的案例规划,让学生明确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并播放了“奉贤南桥生态建设”视频,以小见大地依托乡土资源让学生明白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在带领同学们一起探究一个个小问题中,本节课也到了尾声,同学们在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视频材料中意犹未尽,感受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也理解了何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1月5日上午,范玲萍从“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讲起,由历史释义到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时间线索为线细谈“小康”之概念,让学生理解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全面小康和小康有什么不同?”范玲萍以此问题推进了课程的层次,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也从打好三大战役入手探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后半节课程,范玲萍聚焦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学生探讨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了解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及目标,借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皆为进行时。同时将中国置于世界,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我们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在带领同学们感受日新月异变化之时,本节课也到了尾声,读本学习仍在继续,让我们期待下一周的课堂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