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钱圩学校在“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 为成就每位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培养出“培养有理想 有本领 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为总目标,特别在劳动教育上利用9 年的学习时光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滚雪球式劳动课程,使学生成为拥有幸福劳动心态、幸福劳动技能、幸福劳动文化的阳光少年,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1.健全项目管理机制,助推课程建设
完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顶层设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从课程管理和建设出发,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以项目建设促进课程建设。
2.明晰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
在项目建设中,明晰学生发展目标: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 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3.分层制定劳动清单,细化课程内容
分年级制定劳动清单形成有劳动教育目标清晰、劳动教育内容充实、劳动教育实践凸显的课程体系,逐步培养新时代爱劳动好少年。课堂教育教学融入劳动意识、校本课程提高劳动技能、劳动清单培养劳动基本素养,分层细化劳动教育培养目标。
▲分年级劳动清单
▲学生自主开展劳动教育班会课
▲学生在陶艺校本课程实践
4.家校社三位一体,构建育人生态链
以学校全员育人机制为基础,联合家校社人员和资源,构建校外实践幸福圈,充分利用乡村地域优势,开发田野课程,了解体验农村产业,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激发对地域文化、农耕文明、劳动内涵的深层认识。
▲“1+X”协同育人模式“幸福圈”
▲分层式“四季”田野课程
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的潜力得到有效激发,在每一步挥洒汗水的劳动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体现,劳动技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通过课堂教育教学对劳动意识的融入,学生在写作、绘画、摄影、手工等多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实践经历,结合每学期的劳动宣传周,学生收获了自信与成就感,且逐步转化为学业上的自信与提升。
在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与实施下,“品陶学艺”课程被评为金山区青少年民族技艺培训金牌项目、市民修身基地;陶艺亲子活动荣获“爱党爱国爱家”亲子主题活动初中组一等奖;“幸福圈”项目荣获金山区未成年人暑期优秀活动项目、少先队工作单项奖等。活动的举办优化了课程的建设,育人功能的实现缩短了家校间的距离,增强了家校社之间的联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课程的建立与实施也推动了学校特色的发展。
▲劳动守“沪” 同心抗“疫”劳动教育活动简报
▲学生在星火村村史馆了解老物件
▲学生在星火村捡拾路边垃圾

▲学生与家长共同协作参与亲子实践活动
在“五育并举”视域下,我们着眼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通过和家庭、和社区的协作, 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劳动教育除了塑造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果实之外, 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其他诸育的发展, 以劳动浸润德育教育,让劳动催化智育培养, 推进体育教育,在劳动中挖掘美育发展。
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夯实实践育人,最终以达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诸育融合的目标,着力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常态化,在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化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