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浦中学:守正创新,学习实践

朱慧 2023-11-13 12:01

       2023年11月,桃浦中学初中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守正创新 学习实践”为主题的“新课标”研习系列活动。组内教师在深入研读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的基础上,分别以一堂课诠释了自己对“新课标”的解读。

       不论课程标准如何变化,教材如何调整,语文教学始终立足于语言的运用。王莉老师的公开课《竹节人》就以语言的赏析作为切入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通过“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老师没收竹节人——老师偷偷玩竹节人”这样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心中构建整篇课文的内容。在品读文中的经典词语和句子时,引领学生运用“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的方法学习,例如,描写老师没收玩具时“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词语,将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金永亭老师在教这篇文章时,也着重关注了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金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诵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体会到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不是苦屋。百草园生活无拘无束,三味书屋生活是有限制的、有安排的、有引导的,是一个人从小到大必须学习和经历的。

       新旧课标最显性的差别,在于“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新课标沿袭了高中新课标的精神,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顾栗豪的课以“世界勤俭日”为主题,选择这一单元的第4课时“撰写调查报告”,呈现了自己对跨学科任务群的思考。新课标对各学科都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要求,既然在学科内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就应该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语文跨学科学习意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课标中列举的跨学科学习常见的书面学习成果有观察报告、实验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发言提纲、策划方案等,口头的学习成果有演讲、讨论等,这些都涉及到语言文字的交流表达。同样是调查报告的撰写,语文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也应有所不同。其他学科可能更注重报告的科学性,语文学科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沿袭了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李丽的课着重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记叙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从而达到阅读活动真正的目的。李老师在教学《十七岁那年的单车》一文时,引导学生从“起、承、转、合”四个方面来梳理文章的线索或脉络,从而推断事件发生的背景,提炼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体验、情感倾向等,营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张式村所教授的《宇宙生命之谜》一课也着力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说明文阅读的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核心素养。在《宇宙生命之谜》的教学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和一系列下位问题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归纳出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策略。这类文本的阅读任务通常是获取信息或知识,读懂作者阐释信息的方法与技巧,也就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提炼文章的说明中心。面对这样的文本特点要完成这样的阅读任务时,张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运用哪些阅读策略呢?”“这类文章共性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呢?”在探究事理性说明文阅读的一般策略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发展自身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方式往往出现“教”大于“学”,即教师教的知识学生无法全部吸收,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对于一些学困生,还可能会出现有“教”无‘学”。这种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觉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造成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因此,“新课标”强调转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吴婷老师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时,主要采用了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在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时,吴老师将18位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小组4个成员,两名成员负责划分层次,两名成员负责概括内容,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在解读母亲的人物形象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组合作的方法,自觉按照之前的分组,将任务进行分工,最后达成显著的成果。在吴老师看来,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标”除了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以外,还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概念。刘军荣的课意在体现单篇教学与单元教学之间的关系。刘老师讲的课文是《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基于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刘老师确定了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圈划关键词语和段落的起始句子,梳理文章思路结构。《再塑生命的人》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刘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通过圈划梳理莎莉文老师来之前,来之后,以及她独到、细心的教学方法,感知莎莉文老师来之后给作者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感知老师的爱心、耐心、慧心。通过圈划关键句,品读抒情议论段,感知莎莉文老师给作者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作者对她的敬爱、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