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金鑫 黄佳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上海市普陀区真光小学以“‘一体两翼’并进,焕发思政新动能”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大思政一体化建设。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感悟思想伟力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将其作为大思政课堂建设的主阵地,力求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底气、骨气和志气。为进一步提升学校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手段,强化育人实效。本学期,学校教研组组织任课教师学习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大思政视域下的集体备课研讨,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展示。
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侧翼,增强育人效力
党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于推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也让学生了解党史上发生的事情,从而形成正确党史观,与党同向同行。所以,本学期学校邀请支部委员会委员代表分别为三、四、五年级学生开展党史专题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党员老师们结合党史知识、革命故事和理论成果,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们生动展示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从“党的一大”看上海(三年级专场)
真光小学支部委员会委员杨南燕,以讲解、互动与播放精彩视频片段的形式,分别通过“从一大看上海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繁荣与活力”“从一大看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所展现的开放与包容”“从一大看上海所孕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三个维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背景和原因。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为党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上海不仅是革命的策源地,更是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汇点。同时,通过这堂大思政课,同学们也可以看到上海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潜力。
讲座的尾声,杨老师则鼓励在座的少年儿童,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成员之一,要努力学习,让上海继续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浦东窗口”看上海(四年级专场)
真光小学专职副书记谭砚妮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聊起,通过观看历史采访记录、浦东开发开放纪录片片段和浦东开发前后的对比照让队员们了解了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谭老师从《春天的故事》引导同学们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重要会议的时间节点,并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上海”的改革开放时间晚于“珠三角”地区,从而让同学们主动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浦东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遇到的困难与机遇。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浦东的开发开放历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谭老师最后也向全体四年级同学发起了倡议——进入新时代,站上新起点,上海将继续勇担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实干家,希望在座的同学们能传承上海城市精神,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书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从“金句”看上海(五年级专场)
真光小学党支部书记黄悦从“记金句”“上海”两个关键词入手,结合史料,三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发展与变化。
在党的百年发展史中,上海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提出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大方向,于上海而言是挑战,是责任,更是在座每一位同学的机遇。大家都将在这一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同学们都要感恩党的关怀,牢记党的嘱托,紧跟党的步伐,勇挑复兴路上的使命与责任。
以红色场馆资源为辅翼,形成育人合力
以红色场馆资源为辅翼,真光小学积极拓宽思政教育的边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通过与红色场馆的紧密合作,我们将思政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让学生在行走的实境课堂中深刻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有效地营造起校园内红色思政研学的浓厚氛围。同时,我们注重仪式教育的运用,通过挖掘和整合节日资源,结合学校少先队“15分钟幸福圈”,使各种仪式与思政课有机结合,从而在学生心中播撒红色基因的种子,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此外,我们还致力于构建一个融通活化的育人场域,将思想与情感融入其中,打通学科与课程的隔阂,激活教材和学生的思维,通过举办一系列有主题、有深度的活动,让师生在实践场域中共同成长,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推进大思政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其内在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助他们立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全力培育出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新一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