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时文华)夏木葱茏,智慧生长。6月6日的新普陀小学西校,金叶华、黄琼、薛伟伟三位导师及其团队,在华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专家吴忭教授的智慧引领下,与普陀区教育学院团队管理办的陈海平老师、西校匡华伟校长共赴一场关于语文未来的教研之约——“数智赋能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样态”。
教学展示
新普陀小学西校教师倪佳慧借助AI开展《羿射九日》教学。课上借助AI生成“羿”的数字人,生成动态视频、生活场景,并根据图片说体会,提升学生表达与创意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们的艰难。AI运用让数字工具助力神话文化传承,实现技术与人文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好助力。
微报告
曹杨实验小学教师张嘉宜分享了题为《“AI +三个助手”协同赋能,开启小学语文智慧学习新范式》的实践探索。张老师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例,依托“三个助手”平台与 AI 技术,构建 “课前AI 捕捉学情—课中四维互动引导—课后分层素养迁移”的智慧教学路径,通过AI对话、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突破说明文教学难点,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 “主动建构”,提升课堂互动效率与精准教学评价。
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高级指导教师、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语文教导黄琼作了《数智赋能的教与学新样态》主题分享。讲座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课标导向、政策指引、技术升级三维视角,系统论证小学语文数智化教学的必然性,提出“以人文根系滋养技术枝叶”的融合路径。
黄琼特别强调,数智时代教师应成为AI教育价值的“训练师”与“思辨引导者”:通过制定《AI使用公约》,规范“思考优先、生成禁用、辩证采纳”的使用原则;在技术应用中始终坚守“三度”目标——守护语言温度、锻造思维深度、积淀文化厚度,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语文育人本质。
互动交流
金叶华高指团队新普陀小学西校教师时文华:倪老师这节课,用AI生成灾难场景的视频、图片,符合小朋友的认知特点。不过,如果能在词语的品味上,借助AI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感悟,我相信AI在技术层面上赋予教育的意义将更加久远。而张老师的微报告和黄老师的讲座则像给我们装上了一副“智能教育的透视镜”,令人大彻大悟。
黄琼高指团队中北一小教师梁菁:倪老师在讲授课文时,三次巧妙运用AI赋能教学,有效助力学生理解人物情感与后羿的伟大。黄老师和张老师关于三个助手协同赋能的讲座,启发我们能在课前、课中、课后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呈现学生思考的过程,还能基于数据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更透彻,极大提升课堂效率。
薛伟伟高指团队沪太一教师小刘莹:倪老师运用AI 技术应用精准且自然。动态呈现太阳“轮流”“炙烤”场景,生成灾难视频,让技术成为教学隐形助力,无缝融入语文学习生态。这节课和两场分享,都提示了我们需在“语言品读、技术赋能”间寻平衡,既要传递传统文化魅力;又要利用新技术扎实落地语文能力培养。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吴教授在点评中高屋建瓴地指出,生成式AI(GenAI)的核心“生成性”特质,为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推动“知识观”从传统的“信念观”(追求标准答案)向“设计观”(如思维导图、创意写作)转型。
吴教授在点评中深刻指出,AI技术的普及要求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课堂动态的“指挥家”(Orchestration),“主动探索、经验共享”,推动“数智赋能”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形态的创新与突破。
普陀区教育学院团队管理办资深专家陈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度点评。陈老师高度肯定了本次“团队联合+基地校全员参与”的研讨模式,认为其创新性地解决了资源分配问题。
陈老师对展示的五年级语文课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内功”,技术是“外功”辅助。青年教师应努力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他引用狄更斯名言,呼吁教育工作者主动拥抱AI时代,积极思考如何“用好AI”,勇立时代潮头。
本次研修活动在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中接近尾声,大家深切感受到数智化浪潮正席卷而来,数智赋能的教学新样态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希望各位学员找到数智助手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契合点,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