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投入多少效果最好?上财学子深入西部贫困村寻找答案

朱慧 2019-06-20 11:19

        历时15个月,先后调研四川省宜宾市的388个贫困村,聚焦脱贫攻坚中扶贫资金使用的效果……这并不是正式的政府调研,而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一群年轻大学生的实证调查项目。日前,这篇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本科生王昊月和同学们共同设计完成的项目实证论文被CSSCI刊物收录,项目也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一等奖,并入围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赛。

        据王昊月介绍,在上海财经大学组织的“千村调查”活动中,他前往农村做农村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的时候,经常听到当地农民谈到哪家某天收到扶贫资金或者银行扶贫贷款。他意识到,随着扶贫资金的来源和投入领域越来越多,如何确保资金的具体投向和用途最有效,将是精准脱贫攻坚战中确定“精准”的重要因素。王昊月对这个社会问题十分感兴趣,和几个同学一合计,随即组成了调查小组,决定去贫困村一线开展实地调研,探究政府扶贫资金究竟如何应用,并期望通过专业所学的计量模型给出最优扶贫方式。

        2018年暑假,项目组4人前往宜宾市13个镇,通过问卷调研获取了55个贫困村的数据,之后又通过电话回访获取了共计388个贫困村的数据。大家不断阅读文献,了解现有扶贫方面的研究,并梳理许多研究角度及计量模型,最终将视角投向了在不同经济水平的贫困村,政府应该投入多少扶贫资金来引导全社会扶贫资金的投入。

        通过实证研究,王昊月发现,在经济水平较低的贫困村,社会扶贫主体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了市场失灵,致使政府扶贫资金对非政府扶贫资金的激励作用较弱,根源在于缺乏良好的抵押物与基础设施,所以政府应当承担主导角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危房改造,致力于全村抵押资产、配套设施、经商环境的改善。同时,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贫困村,良好的抵押资产、配套设施极大程度上消除了社会主体存在的不对称性,使其愿意为了利润进行扶贫投资,此时政府应当减少自己投入,避免挤占社会主体的利润空间,把扶贫资金统筹调拨给经济水平较低的贫困村,并做好资金监管与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在脱贫的同时给扶贫参与者带来利润。他们的项目结论和建议,得到了地方扶贫部门的高度肯定,被作为政策制订及执行的参考。

扶贫资金投入多少效果最好?上财学子深入西部贫困村寻找答案

项目组在村委会进行问卷调研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马文杰教授对于这几个本科生关心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刻苦钻研的学术态度高度认可,并与他们共同讨论论文的修改和完善。马文杰表示,现有的扶贫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如何优化资金投放领域,而很少研究政府作为扶贫主体因地制宜对经济水平不同的贫困村采取准确的扶贫政策,因此,他们的选题十分新颖。此外,现有文献基本基于县级以上的数据研究,而这些学生进行贫困村的实地调研获取了村级数据,是对现有研究的一大突破。大学本科生能关注社会问题,并将自身学到的经济学知识付诸实践,对政府的政策制订提出建议,值得鼓励。

        回忆这已持续一年多的项目流程,项目组成员也感概万千。成员李亚兰说:“我们也算是贴近社会的大学生了,以前学的经济学知识总算派上用场了。”队长王昊月则满怀信心:“我们在项目论文上真的花了很多心血,从模型到数据处理,从结果分析到访谈案例,都是改了又改。论文最后被《农村经济》收录,我们也非常开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学术研究和关注社会,我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